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德清如何来强化优势,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乃至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样本?记者从县经信局获悉,《德清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出台,直面竞争,挑战自我。
从哪方面发力?又有哪些“大动作”推出?可以说,实施方案给出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其目标,就是通过全力打造“三区一中心”(即全球地理信息产业创新中心、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标杆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和全省数字化城市治理示范区),为德清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注入核心动能。
具体来说,德清要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主线,聚焦“五大”方面,到2022年,全县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过45%,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
聚焦未来产业
建立数字产业化新高地
创新发展,抢先布局新兴产业,已成为德清产业发展的一大“法宝”。近年来,抢抓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先机,我县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实施方案,我县将继续围绕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之外,更要抢先谋划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未来前沿产业,逐步形成以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主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其中,重点开展地理信息产业创新推进工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工程,围绕技术研发创新、推进融合应用发展、平台建设等内容,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继续提升电子元器件、专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基础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的目标。
到2022年,全县地理信息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2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全县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0亿元。
聚焦智能工业
引领产业数字化新变革
近日,2018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报告出炉,德清两化融合总指数为92.63,在全省97个县级地区中排名第17名,三年实现24进位,跻身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第一梯队。
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德清的智能制造之路一直在推进。近年来,德清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家居等产业更是在智能化应用中不断转型升级发展。
接下来,我县将围绕智能工业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展“十百千”工程,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发展融合型智能化新产品等举措,大幅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促进全县智能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2年,全县打造形成10个智能工厂、100个智能车间,完成以智能化技术改造为重点的投资1000亿元以上;累计实现4500家企业上云,培育20家上云标杆企业;培育3个具有领先水平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5~8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0家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示范企业。
聚焦数字赋能
培育数字化融合新动能
数字为传统产业插上了翅膀。德清要着力打造智能工业之外,“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金融”、“智慧医疗”也都离不开数字的支撑。
接下来,德清将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新零售、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和智慧健康医疗等新兴服务业态,数字化赋能服务业水平全面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将德清打造成为“移动支付城市”,打造“医、养、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智能中医养生服务模式等。
到2022年,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超过200亿元,培育建成12个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和120个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建成10个农业智能商务示范点,基本实现“产运销”一体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建立1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示范。
聚焦数据大脑
打造数字化治理新城市
推进城市数字化,打开城市治理新密码,德清正在以“城市大脑”建设为载体,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
根据实施方案,推进“城市大脑”在社会治理领域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全面深化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强化大数据在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应用。与此同时,5G、IPv6、窄带物联网等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进,构建形成高速宽带、无缝覆盖、智能适配的“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到2022年,我县全面建成城市大脑计算平台、数据资源平台、算法服务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在城市治理领域应用实现“城市大脑”主城区全覆盖,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德清,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屏智享生活,一站创新创业”的目标。
聚焦双创生态
构筑一流的营商新环境
在全力打造“三区一中心”的征程中,德清更要着力构筑一流的营商环境,出台最优的政策,提供最佳的服务。
接下来,德清将扎实推进“5151”人才计划,深入实施“人才新政20条”“科技新政18条”,推进一批数字经济双创平台、特色小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建设。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建设,在杭州、上海等地建成2~3个“飞地”平台,建立一批数字经济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
到2020年,全县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50名,“数字工匠”5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