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记者获悉,广东森林覆盖率达53.03%,多项生态指标持续改善,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作为北回归线上一座兼具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的海滨城市,汕头也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高度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
“湿地宝藏”成候鸟天堂
虽然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1%,但红树林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可以抵御海水的侵蚀,也是净化海水的“绿肺”,更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鸟类天堂”和“鱼虾粮仓”。
夕阳下,汕头韩江口培隆沙滩,海滩涂与红树林、芦苇、水草浑然一体,这一带是韩江口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珍稀濒危物种最多的区域,是各种野生水鸟栖息、觅食的“候鸟天堂”。勺嘴鹬、大滨鹬、阔嘴鹬、翻石鹬、三趾滨鹬等悠闲地在浅滩觅食,鹰隼猛禽间或在天空盘旋,大群的鸻鹬类水鸟翩翩起舞,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汕头有着得天独厚的“湿地宝藏”,湿地面积5600多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近290公顷,是数以十万计南来北往候鸟的“重要驿站”,拥有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达6种,居全国城市首位。特别是汕头韩江口滨海湿地,珍稀物种不断“出新”,拥有包括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青头潜鸭、白鹤、黄胸鹀在内的15种国家一级保护的“国宝级”珍禽。鸟类的种类数量,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再现汕头,反映汕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斐然。
自1998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向大海要森林”计划,启动实施湿地国际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强保护和恢复湿地红树林和鸟类栖息地,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加大牛田洋湿地红树林种植力度,先后引进木榄、红海榄等20多个树种,种植桐花、秋茄、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树苗约17.8万株,面积约23.5公顷,形成一道“海上绿色长城”,构成独具滨海人文景观的风景线。
良好水生态孕育珍稀物种
生态好不好,看看鸟儿就知道。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分布于南澳主岛外的2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256.5公顷,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素有“海鸟王国”之称。在候鸟聚集的高峰期,保护区核心区可见成千上万的海洋类候鸟。2019年,保护区被评为“广东省十佳观鸟胜地”。
据最新调查显示,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年四季停留的鸟类达到116种,特别是国家Ⅰ级保护鸟类达到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7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达到28种。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宣教科负责人陈映伸介绍称,2019年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核心区赤域岛上发现3处岩鹭的鸟巢,随即进行针对性保护,如今岩鹭已经成为保护区的留鸟了。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逐渐变好,2018年大凤头燕鸥在核心区乌屿岛上只有四五千只,目前已有上万只,族群数量也在逐渐壮大。
近年来,南澳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候鸟觅食、栖息、繁殖提供优良场所,候鸟族群不断扩大。如今,保护区不仅是广东省唯一以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乃至国际研究候鸟的基地。陈映伸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主要通过科学监测、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保护,并每年在4至10月份候鸟繁殖期开展经常性出海巡护。
而地处南澳岛东南方的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是粤东第一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1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水文气候条件独特,海底地形地貌奇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目前,已发现海洋生物1308种,772种主要经济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被称为“海洋环境探测精灵”的中华白海豚也频繁“光临”南澳岛附近海域,是我市水生态环境优良的最好体现。
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研究科科长杨泽鹏表示,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借助信息化设备加强保护管理,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中澎岛、顶澎岛等无人岛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误入船只进行劝退。同时,建立联合执法合作机制,加大宣教基地投入,建设科普文化长廊、自然课堂等,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海洋生物保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