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在第三十个“国际生物多样日”到来之际,我区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仪式现场,区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2年海淀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阶段性成果。圆明园管理处介绍了园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效。
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2年,我区共记录有生态系统群系48种,鉴定物种883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24种和北京市重点保护动植物40余种。
2022年,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市首批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通过布设红外相机、野外踏查、实地取样等方法,选取了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圆明园遗址公园两个区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维管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其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浅山区保护成果,圆明园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则反映了大都市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我们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水生态修复工作,30%的水域得以修复,水质明显提升,很多乡土鱼类在园内多个水域成群出现。此外,持续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将绿化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并探索建设自然带试点工作,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京立介绍。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坚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摸清家底,开展全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出版《圆明园植物》一书,收录植物300余种,编写《圆明园动物》,收录动物400余种。坚持水生态修复治理工作,30%的水域得以修复,水质明显提升,很多乡土鱼类在多个水域成群出现,持续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将绿化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举办以“圆明园的蝴蝶”为主题的亲子科考活动,以及其他主题科普活动20余次,通过“圆明园大讲堂”举办科普讲座播放量达到100余万次,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得益于近年来海淀区大气、水生态、土壤等环境质量的大幅改善,也体现了林业、水行政、自然资源、农业和公园管理部门在近自然森林营造、水生态修复、生态空间管控、外来物种管理和城市绿地精细化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下一步,海淀区还将分批分步开展全区普查和选取其他区域开展调查,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强化重点物种濒危种群栖息地和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统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甦表示。
活动现场,来自自然之友野鸟会的负责人以及志愿者代表介绍了公益社会组织、个人在参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措施、成效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主动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知识,为守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活动仪式结束后,大家参观游览了生态岛,身临其境感受圆明园遗址公园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