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5月22日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我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名录达1300余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达5481份;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超过1000条,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长江江豚在安徽段种群数量增长明显;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众多“鸟中国宝”从“初现”到“频现”安徽,“用翅膀投下了生态赞成票”……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多样性不断恢复。
近年来,我省布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开展“四廊两屏”建设,推进“五大森林”行动,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充分保障了生态系统、关键物种与种质资源的生存空间。
目前,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09处,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大鲵、连香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进黄山、巢湖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地面监测,积极参与国家水生态监测试点,建立健全生态质量监测“一张网”。力争“十四五”末,基本摸清全省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平提供依据。
生物多样性县域本底调查是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识别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的根本途径,是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重要基础。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持续推进以大别山、黄山-怀玉山(安徽境内)两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初步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今年先在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启动调查工作,至‘十四五’末实现全省县域本底调查全覆盖。”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省在扬子鳄保护繁育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2022年,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26窝602枚,孵出幼鳄372条,再创历史新高,显示了野外种群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我省着力改善野外扬子鳄生存环境,生态修复核心栖息地达263公顷,进一步扩大了野外扬子鳄适栖范围。另一方面,加强对野外扬子鳄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在保护区全域开展野外巡护,年均累计巡护1.2万余次、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
为探索扬子鳄就地越冬饲养模式,我省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建成约2.39公顷、容纳2000余条成年扬子鳄就地饲养越冬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