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第33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利益,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今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印发了《衢州市区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并系统推进改造落实,明确“2023年基本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和试点示范,2024年力争成功创建”目标。
那么,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衢州到底怎么干?涉及哪些范围,哪些设施?目前进展如何?记者就此展开采访调查。
无障碍改造延伸至社区家庭
地方立法持续推进
衢州市户籍人口255万,其中持证残疾人超9万。让他们自由且自主地出入公共场所,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平等地工作、学习、生活,这就是建设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意义所在。
为实现这个目标,无障碍环境建设应从公共领域延伸到社区家庭,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这点在《方案》中也有所体现。
《方案》明确了我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的范围是在衢州市区,包括智慧新城、智造新城、柯城区、衢江区部分范围。提出了3个方面的整改重点举措:一是对居住社区和建筑的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建成十个“无障碍示范社区”和两个“无障碍未来社区”,完成16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二是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交通出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包括对上下街、百汇路、府前路等城市主干道的盲道设置、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增20辆无障碍公交车,在公交车站台设置盲道、无障碍通道,在公交车内设轮椅席位等。三是对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的无障碍环境进行改造提升,要求对创建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服务大楼、医疗教育场所、公园绿地等场所完成无障碍设施设置。
此外,早在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就将《衢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纳入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重点调研项目,目前已完成《衢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办法二类立法调研,后续将根据即将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持续推进无障碍地方立法工作,以法治手段推进无障碍环境精细化建设。
带着尺子去“找茬”
提升建设精细度
在衢州市区,城市道路上的盲道随处可见。无障碍停车位在停车场最醒目的位置。许多公共场所已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目前,市区范围内已完成355个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完成283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28个社区无障碍改造。
“衢州市区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调研专家组来衢开展无障碍建设调研培训工作,建议我市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精细度。
如何打磨精细度?需要带着尺子去“找茬”。今年4月以来,市残联多次组织衢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对市区新建和改建项目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体验和督导,总结提交了公众意识不强、设施管理不力、建设不标准等多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与此同时,市区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无障碍设施设计质量检查,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标准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检查力度。采用专家调研、市民体验、创建办督导的方式,促使各方建设主体提高意识。对于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管理办法执行无障碍设施设置;对于已建成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改造、提升无障碍设施。
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的难点还在于群众知晓率偏低。其实,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并不局限于残障人士,还包括老年人、孕妇、孩子等出行不便的人,人们对此还不够了解。对此,市区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无障碍理念的宣传引导,发挥各类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公众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调研专家组成员李姝婷认为,信息无障碍同样值得关注。2021年,我市开发了“衢州无障碍地图”APP,但市区公共场所内部的无障碍地图仍十分罕见。“在公共空间设置无障碍地图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姝婷分析,“残障人士在性格上比较强调自尊自主,自主出行顺畅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