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今日之淮南,求贤若渴、海纳百川;从平台到制度,从基础到前沿,举措频出、亮点频现。
近年来,我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顶层设计,政策实惠增强人才粘性
一座城市依靠什么吸引人才?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好制度,人才才会慕名而来。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具体操作办法》、《关于推进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二十条”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高端人才加速集聚、新兴产业加快崛起的良好局面。
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我市起草完成《淮南市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实施办法》、《关于支持在淮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做好高层次人才来淮期间服务保障的几点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重点统筹全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我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成立“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为全市人才工作开展,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引进整合了资源、奠定了基础。
搭建载体,洼地效应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发展的征程中,淮南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
在淮南,14家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吸引集聚了国内外280余名行业领军人才和2300余名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淮南,全市79个团队,面向国内外选聘了创新团队“带头人”79人、“带头人助理”395人,取得科研成果237项,申请专利54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收益超20亿元,充分展示了“1+1>2”的综合效益。随着“农业科技110”、“名师带徒”、“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重点人才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我市人才队伍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为着力加强人才识别引进培养,我市起草了《淮南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校地合作办公室人才合作事项书》,依托市政府驻北京、上海联络处,聘请淮南市驻外引才联络员,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实现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联动。
在淮南,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与我市各类企业密切合作,开展产学研对接、人才合作培养。人社、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不断加大重点领域急需人才识别引进培养力度。
通过多方合作,我市人才引进工作风生水起。2018年以来,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全职引进方式,引进外籍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90余人、博士研究生或高级职称以上人才56人,培训培养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
惠泽桑梓,优化服务聚天下英才添动力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我市不断健全人才工作和服务平台,优化激励保障,不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特支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平台引才资助奖补”……一个个人才项目牵引,让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8年,我市共有10家单位38人获批引进人才资助、4家平台获批平台引才奖补,奖补资金共395万元,获批人数、平台数及奖补资金均创历年新高。
目前,全市共有76人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4人获批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家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等。
我市建立健全了市领导联系优秀专家人才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联系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等高层次专家46人,积极落实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协调解决了5名高层次人才在入职入编、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在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中,我市遴选掌握了乡村企业家人才105人,征集了乡村企业家人才微经验14条。
在淮南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中,高层次人才近800人、高层次平台共93家,淮南籍在外优秀人才478人,在淮南转型发展的脚步里,本土人才和在外优秀人才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平台的集中叠加,淮南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重才引才的社会氛围也日渐浓厚,智力引擎动能澎湃,跨越赶超的能源之都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