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生物标本是如何制作的?不同的动植物各自有哪些特点?“打着队旗看徐汇”,徐汇少先队周末半日营第4期活动来到了上海师范大学,25位社会化招募的少先队员在这里感知自然的魅力。据悉,这也是周末半日营活动首次走进高校。
生物标本馆,科普受喜爱
上海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内藏有昆虫标本约三十万号,包含模式标本一万余号,为教学与科普提供了重要材料。
“最大的蝴蝶种类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现场,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胡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为少先队员们带来了一场以生物标本为主题的科普讲解。他指向橱窗中鸟翼凤蝶的标本,小朋友们的目光也顺着指示的方向获得了问题的答案。
记者发现,除了老师的“单向”科普外,这一批少先队员也是“有备而来”:被问到颜色的来源,小朋友们迅速与老师进行互动,“物理色、结构色、化学色”等正确回答信手拈来。
走廊一侧是在不同视角下颜色不一样的闪蝶、百年过后金属光泽仍然清晰可见的蝉;另一侧陈列的标本,则是公园里偶尔能在柳树、榆树上看到的锹甲。胡老师介绍道,锹甲用牙齿打架,生命周期往往可以达到两年以上,由于力气大的锹甲能占据树干上的有利位置,因此整体演化上也趋向于越来越强壮。
走一圈校园,识多种植物
除了室内参观,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少先队员们沿着校园转了一圈,辨认了校园中出现的植物,如二月兰、瓜子黄杨、白玉兰,并介绍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在“红领巾流动议事会”上,六年级的韩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在活动的新认知,比如有一些动植物是之前没有见过的。此外,学校园艺社还为少先队员们带来了干花相框制作环节,通过白胶将花卉式样贴在底版上,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将自然之美留存于心。
半日营活动,更多在路上
这是徐汇区少先队周末半日营活动继参观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沪剧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之后,首次来到高校。今后,这样的流动营地还将设置在不同街道,实现多领域覆盖,为少先队员提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平台。
本次活动也是依托街道、社区资源助力少先队社会化的实践之一。康健街道团工委崔露告诉记者,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辖区生态优势,下半年也将加强与学校的合作,聚焦生态科普与生态治理,希望参与者能覆盖到更多青少年和小朋友。
“希望通过这场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校园文化,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积累学科兴趣。”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徐老师告诉记者,学院生物标本馆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与徐汇区环境教育基地,始终致力于承担社会服务责任,把优质学科资源传播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