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团结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立足点在于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持续繁荣发展才会对中华文化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兑现承诺,关键是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通过支持民族文化产业,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开发,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通过发挥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民族地区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种植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向经济财富的有效转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极大地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中华文化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少数民族文化是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多样性是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我们既要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以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它是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心理素质的体现,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尊重和传承各民族文化,既是对各民族历史的承接,也是实现文化包容、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把握,有助于在不同民族之间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向往团结和谐、社会安定的美好生活,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人的和谐,关键在文化的和谐,而文化的和谐首先必须要传承发展好各民族文化。因此,传承发展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稳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荣,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