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显示,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从2020年的23524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66家,占比从66.5%增加到67.7%。
近日,在一场行业论坛上,GE医疗中国副总裁、非公医疗业务总经理戴红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非公医疗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同时非公医疗也要顺应趋势迈向高质量发展,普遍提升非公医疗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国民健康需求拓展到从预防、诊治、到预后康复的全流程,医疗产业正处于以患者为中心、精细化、个性化、数字化的转型过程中。”戴红东表示,“因此,在民营医疗备受瞩目的当下,如何抓住全新发展机遇,提升非公精准医疗水平,打造专科化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兼具的诊疗模式,是全行业关注的问题。”
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目前民营医院的床位数量占比、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诊疗人次占比、入院人次占比等卫生资源指标相对较低,但均自2010年以来不断提升,未来空间巨大。如何加强在经营管理、市场运营、人才培养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医疗服务持续发展是一大关键。
非公医疗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哪?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医疗机构逐渐成为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然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非公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采购和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为此,如何实现精细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非公医疗机构应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
借力政策利好,同时在非公医疗发展进入关键期的当下,“差异化、更好补位”是非公医疗更好发展的关键。当谈及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在市场的共处模式,一龄医院管理集团董事长李玮在接受采访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错位竞争的关键在于六个字:协同、互补、错位。”
其中,协同在于病前的筛查检查、慢病亚健康、疾病预防;而互补和错位的关键则在于发挥非公医疗的强项——包括服务、机制和创新,与公立医疗在重大疾病、急救等生命保障的强项进行错位。“我们非公医疗机构要做好健康服务的部分,提供更多医养、养老、医美、眼耳鼻喉、运动医学等更多层次的需求,在广阔的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做好协同、做好互补、做好错位,将更进一步促进健康中国的战略更好实现。”李玮表示。
谷仁医疗产业集团董事长赖志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优势主要在于五个方面。第一,灵活性和效率,即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和决策体制;第二,优质服务,不同于公立医院解决问题的导向,非公立医疗可以更好地填充在医疗中可延伸的附加服务内容的空白;第三,专业和特色化,即根据资源等优势聚焦特定领域,打造特色服务等在内的独特的品牌;第四,资本,即通过对资金的灵活使用有选择性的采购进口设备;第五,信息技术,即在数据处理、方案提升过程中提炼经济价值。
非公医疗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注重差异化发展。这包括了服务模式的创新、专科领域的拓展等方面。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需求,打造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此外,精细化也是医疗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包括了医疗服务精准化、管理精细化等方面。非公医疗机构要从服务定位、专科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品牌。瑞慈医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方宜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瑞慈医疗当前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打造包含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和6-8个当地区县的学科。”
同时,赖志旺指出,医教研三体布局对于民营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山系的医院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其有高校支撑医教研方面的人才培养,谷仁医疗目前正在推进医教研发展布局:医,即自身的医院基础;教,我们正在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人才输送渠道;研,即自身的科研基础。”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品牌,推进行业规范化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升级和提升,将是非公医疗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高端医疗机构而言,紧抓市场机遇也较为关键。以集采政策为例,这是全民医保核心的成功要素,而经过国家统一采购,在降低医保支出的同时,也能确保老百姓可以享受到更广泛、更全的医疗服务。
以骨科市场为例,在骨科集采加速广覆盖之际,跨国药企为打开市场,也会选择与高端民营医疗机构合作,以创新医疗器械入院的方式寻求市场。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2019年,北京和睦家医院耗资数千万引进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成为国内最早利用该设备开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医院之一。
近些年,医疗器械企业与非公医疗机构的合作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双方共赢的方式。对于非公医疗机构而言,通过与医疗器械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医疗器械产品和服务,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而言,与非公医疗机构的合作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对于非公立医疗机构而言,设备的采购和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经营与盈利状况。
“目前品质化、个性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凸显,这些都为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消费体验的非公医疗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在如此广阔的发展机遇下,医疗器械企业需要持续携手非公医疗机构与行业伙伴,通过更多精准的,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创新解决方案,服务、支持好非公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戴红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医疗设备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医疗器械企业与非公医疗机构合作方面,不少医疗器械企业已经建立起专门服务非公医疗服务团队,通过面对早健康、疾病诊疗一体化、老年健康管理等精细化专科解决方案,与非公医疗客户实现共赢。
此外,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逐年攀升。对于非公医疗机构,发挥医疗设备性能,为给患者、客户进行精准筛查诊疗,要靠人力和技术,且设备应具备医疗机构后续的应用、培训和挖掘设备潜力。
“例如,与GE医疗合作过程当中,不只是设备先进尖端,更重要的是在服务、应用场景上,会做很多后续的服务补充,技术培训,包括一些人力的再培训,设备潜能的再挖掘,这是我们深深获益的。”李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5G移动医疗体检车作为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的项目之一,能够通过先进装备设备和诊疗技术极大程度地发挥移动医疗下沉到基层及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作用。“首先,通过GE医疗的厂商专家在在城市和医疗机构对人才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便可以用车载带着这些高技术的人才、尖端的设备下到基层。”
另一方面,5G移动医疗体检车在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精尖医疗设备对于早癌、早期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能够做到尽早发现和预测预防,通过筛查提醒患者进入当地的专科医院、二级公立医院,指导使用较好的治疗方案,因此5G移动医疗体检车的对生命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便得以体现。
医院是个慢行业,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一旦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起患者信任,就不会轻易失去这个市场。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获取流量越来越难的时代,而民营医疗掌握的这些患者信任,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关键在于民营医疗如何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持续提升自己的临床学科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可及的、与时俱进的临床医疗服务,不辜负这份信任。未来,医疗器械企业与非公医疗合作能否在发展中继续实现双方共赢,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