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基层作者创作水平,4月26日下午,青年散文作家吴佳骏应邀到九龙坡,作了题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以“微尘三部曲”为例谈传统文化变迁和文化心理嬗变》的讲座。市散文学会会员、九龙坡区作协散文组成员及友邻区县作协代表三十余人参与了现场活动并作互动交流。
吴佳骏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和经验,从“写作的缘起、我为什么写作、我的作品到底写了什么、成为一个作家的几个基本条件及我的写作观”五个方面,作了精彩讲座。
吴佳骏说:“我从乡下走出,农村是我的根,那里有我的痛感和忧伤。只有回到农村,才能找到我的血脉和归依。现实是,这个特殊群体往往被忽视。所以,自觉书写是我的责任和担当,我所关心关注的,恰恰正是农村伦理道德的扭曲、人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故园是我写作的根,底层人事是我写作的魂,用文字替自己搭建一条精神回乡之路是我的爱与痛。”吴佳骏坦言自己的作品都缘起他的回乡见闻和感受、故园之变和人事之殇、个体之忆与群体之痛、问题之思与创新之问。
在谈及作品内容时,吴佳骏说:“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那里有我的亲人,我只想以我的视觉来描摹、刻画和铭记他们,这其实也是在描摹、刻画和铭记我自己。”
吴佳骏认为,作家是思想的守灵者,写作是灵魂的事。他说兴趣和爱好是写作的起因,困难和孤独是写作的动力,记录和见证是写作的价值,良知和道义是写作的核心。
吴佳骏说,“文学是一种修行,好的文字是从自己内心吐出来的经文,如果文学不关注现实,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从来都不缺苦难,重要的是要把苦难转换成艺术,这就是作家要做的事。浮躁只会导致才华和精神的内耗,加速元气和文气的泄漏,需要你的内心安顿下来。写作要从你心中来,到我心中去,凡是出于规范和功利的写作都是宣传品,不能靠一时冲动和心血来潮,要经过内心的发酵,反复酝酿,最后不得不发,不吐不快。只有经过这个过程写出的作品才能感人,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吴佳骏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就是歌颂,“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就好比啄木鸟,我不是为自己写作,而是为广大底层人群在写作。必须要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我走向我们,必须要有健全的心智、率真的情感,必须要注重审美性、思想性,要追求一种有难度的写作,而不是将写作当成一种消遣。如果一个写作者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缺乏正义感和悲悯情怀,他注定写不出好作品。”在他看来,优秀的作家没有华丽的词藻,不故作深刻状,下笔如刀,刀笔见血,直击每个人的心灵,直写每个人的命运,直揭每个人的本真。作家走到最后,想要使自己的作品走向巅峰,除天赋原因外,还是取决于作家本人的思想高度和人文内涵。
吴佳骏总结成为一个作家的五个基本条件是:成为一个人,才华和天赋,修养和技艺,心智和情感,情怀和良知。他说作家必须要懂得文本、布局、结构、立意等,写作除了天赋之外,没有多年的修炼,就不要吹嘘自己是作家。
吴佳骏认为写作分有功德的写作和没功德的写作两种。有功德的写作既渡己又渡人,没功德的写作既不渡己又不渡人。他说,在作家队伍中,有把袖子磨破的作家,有把鞋底磨破的作家,但最好的作家应该像“修行人”,把芒鞋和袈裟都磨破,所以才有人称作家为“观世音菩萨”。古往今来,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家,不外乎都在写“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八个字。
吴佳骏强调,真正的好作品,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正所谓“工夫在诗外”。书读得再多,还得读懂人生这本大书才行。一个作家无论写出多少文章,无论写出多少书,最终都是在写人生这本书。他认为真正的好作品只有一个标准,即让那些生活过得好的人读了你的文章后良心感到不安,让那些生活过得不好的人读了你的文章后心里感到安慰。
随后,易懂、柏林、勾琴兰等写作者纷纷就散文创作中的一些困惑,相继与吴佳骏现场交流互动。九龙坡区作协主席大窗说,听了佳骏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今后在创作及创作走向上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他认为吴佳骏所讲的,就是文学和艺术该有的样子,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感触和大家进行了分享:一是要多花时间回故乡,进农家,接地气,了解农村现状,与土地上的人水乳交融,写出他们的悲欢,要有痛感,有责任,有担当,材料的来源是原生态的,文章自然就生动精彩;二是价值观要稳定,要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时间,要扎根下去,由我走向我们,为更广大的人群,乃至为人类而写作,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大作品;三是认知、境界、情怀决定作品的质量,每个作家精神向度不一样,明确精神向度,就可以明白写作的方向,这样的创作才能愉悦自身,震撼读者;四是选用几个平常人的真实故事,看到触目惊心的变化,去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撕裂。
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也在现场,就如何写出好文章以及媒体选稿标准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