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高楼大厦办公的高新技术研发人员,乘坐电梯,只需30秒就能抵达测试和生产车间,再乘电梯,又来到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洽谈合作……这听上去有些科幻的场景,即将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的“摩天工厂”成为现实。
园区不再“摊大饼”
在大兴区政府和兴创公司统筹规划下,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一期、二期于日前竣工亮相。大兴机场高速路西侧,一座“摩天工厂”拔地而起,干净透亮的玻璃幕墙,像极了城里的写字楼。粗壮的立柱,仿佛在告诉人们:“它的身份不一般。”
“外观更独特、空间更集约、附加值更高的现代工业楼房取代了传统厂房,对整个区域产业集聚、人才引进、经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性。”大兴区经信局副局长任娟娟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减量发展的背景下,过去“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产业园向产业更集聚、链条更齐备、运转更高效的阶段迈进。
对于寸土寸金的首都北京来说,“摩天工厂”可以称为一招妙棋。以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这座为例,1.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只占地1400平方米,仅比3个标准篮球场大一些。由此,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企业就能享受到更低的用地成本。
“还有更多隐形优势。”园区建设方兴创氢之泉公司负责人王昆说,对产业而言,更大的容纳空间,有利于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对园区而言,服务对象更加集中,意味着工作效率更高。
首层每平方米可承重800公斤
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入驻的企业,只要实现生产线智能化及部分设备轻量化等条件,都能“上楼”。“摩天工厂”内部安装了多部大荷载货梯,电力也已经按照科技研发标准电量进行了预留,每一层的产业空间也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实现“共享利用”。
一般的写字楼层高都在3米左右,眼前的这栋“摩天工厂”,总高度45米,却只有7层。其中首层高度达到了7.9米,除去楼板空间,剩下的楼层平均层高都在4.5米,方便企业布设工业设备。王昆介绍,“摩天工厂”首层每平方米可承重800公斤,二层及以上每平方米可承重500公斤,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办公、研发以及小试的需求。
产业集聚“更上一层楼”
研发和生产膜电极、高温质子交换膜等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的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即将成为入驻“摩天工厂”的首批企业之一。总经理郭志斌说,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期待一定会成为现实。
“摩天工厂”顶层,视野极佳。远处,是交织的路网、繁忙的物流基地;再近一点儿,是日加氢量4.8吨的加氢站、涉氢测试平台、龙头企业“亿华通”的车间……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北区生机勃勃,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围绕“摩天工厂”,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产业集聚态势将“更上一层楼”。大楼北侧,北京少见的全涉氢甲类厂房已经竣工;大楼东侧,未来将建设国家氢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为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的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