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市政府召开会议,调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下步重点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4月4日,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情况,其中,《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2—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汇总重点项目96项,计划总投资达1700亿元,已完成投资753.5亿元。
接连的两次会议是对示范区建设的一次“大阅兵”。回望获批示范区建设以来的几个月,省、市相继成立工作小组、出台支持政策,我市印发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重大项目清单、强化政策争取……在这条新征程上,徐州正加速奔跑,努力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
谋定而后动!自获批示范区建设以来,徐州立即布局,擘画跑好示范区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
这幅图上,有一以贯之的全面部署:
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安排重点研发计划定向支持,召开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征集意见建议;江苏省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17条专项支持政策;徐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市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示范区建设推进机制,统筹全市资源推动重大行动和工程落实;各县(市、区)建立了以书记、县(市、区)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贴合当地实际的建设方案。
有目标鲜明的主攻方向:
围绕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等18项工程,编制《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2-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汇总重点项目96项,计划总投资达1700亿元。
蓝图之下,徐州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稳步前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是一方以创新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热土。
对于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主题的徐州来说,创新,必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在徐州的72座山峰中,卧牛山因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实验基地坐落于此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科创之山”。从2021年10月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揭牌,到积极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战略合作,云龙湖实验室逐渐成为徐州重要的科创平台。目前,实验基地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签约各类高层次人才105名。云龙湖实验室的建设是徐州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除此以外,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初步搭建了四大平台框架体系,攻克关键技术1项,破解3项技术发展难题,开发2套国际领先的救援装备;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年内建成专业研究院4家;淮海科技城创智科技园一期已开园运营,淮海科创基地已竣工启用……徐州实施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重点项目23项,已完成投资34.88亿元。各创新中心、服务平台均稳步建设,为我市双创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一首扩量提质的高质量发展之歌。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制约徐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区域经济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表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是徐州的内在需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示范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徐州加快重点产业转型步伐,大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绿色试点示范培育,以产业赋能促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行动中,徐州实施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攀升重点项目45项,已完成投资596.55亿元;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徐州)人工智能大会,线上线下集中签约四大类24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6.5亿元;徐州经开区徐工履带式起重机械、中能硅业颗粒硅,新沂市中清光伏电池等市重点项目已基本竣工,进入投产或试生产阶段……不到一年的时间,徐州的“城市产业图谱”日渐丰富、厚重。
——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青青水杉,随风摇曳,春日的潘安湖满目新绿,与一泓碧水连成一条绿绸,美得让人惊艳。“起初,这边在开采煤矿,路上来来往往都是拉煤车,车子开过满天煤灰。后来煤矿关了,这块地方成了采煤塌陷区,那么一大片沼泽地,高高低低地看不见尽头。现在好了,塌陷区变成了潘安湖,村子美了,大家伙儿也能通过旅游业致富了。”马庄村村民徐传贵说。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之变是徐州最为明显的变化。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采石宕口、工业遗留地块治理修复,申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行动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一环。
在这里,绿色成为发展“主角”:我市实施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重点项目13项,已完成投资44.92亿元。如今,徐州已争取“国家山水工程”10个子项目;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已开工,完成投资7000万元,累计完成25%工程量;铜山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全市共完成海绵城市达标项目127项,完成投资约5.2亿元……“徐州绿”成为一道养眼风景线。
——这是一本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的幸福指南。
穿行于徐州街头,高楼、厂房栉比鳞次,教育、医疗公平高效,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昂然崛起。
稳就业,徐州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263.05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112.0万人,劳务输出151.05万人。
惠民生,全年实施棚户区改造650万平方米,连续两年获批住建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优教育,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小学(幼儿园)86所、新增学位8.5万个。
助养老,新增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0个,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个,完成率达82.5%,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区域化运营已完成90%,全市70个街道已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2个,覆盖率100%。
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徐州已然“加速”启程,这是一场城市与梦想的双向奔赴。
锚定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目标,徐州又将如何为新版图开路?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季小超表示,将围绕四大行动和18项工程,重点实施好示范区建设推进五大机制,加快推动示范区各项重点项目实施;组建国际化、高规格的可持续发展智库,布局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加快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徐州方案;同时,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国内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