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近期,由区市场监管局主导起草的全国首个“智慧矫正 心理矫正”省级地方标准DB33/T 2543.3 -2023《智慧矫正 第3部分:心理矫正》正式实施。
标准聚焦智慧矫正应用中的心理矫正工作,从社矫对象入矫、矫中、解矫三阶段出发,详实地规范了矫正流程、风险测评、矫正方法及信息保护等内容,为全省社区矫正机构开展规范化的心理矫正工作提供支撑,高效提升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工作质效。
“实际运用主要是数字化的方式,通过建立平台,植入系统,自动分析,形成方案,进行矫正。”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标准研制的专业性、先进性、适用性,标准编制组经过近20次研讨、调研,在系统内专项征求意见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最后经过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的专家审评、报批公示,于3月29日正式实施。
这个标准有效填补了行业空白,对助推社矫对象心理动态分析、分级管理规范性实现,助力社矫对象再犯罪心理及时预警与精准干预,对切实预防和降低社矫对象二次犯罪风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另一则省级地方标准也“落地生根”。
《助残护理员照护服务规范》聚焦残疾人群体需求及助残护理员职业化发展需要,围绕助残护理员要求、服务通用要求以及生活照料服务、临床护理服务等七大服务项目,破解当前浙江省在残疾人照护上存在的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不完备、困难重度残疾人基本照护难等问题。
“它的意义,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了服务内容、方式、指标及要求,并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照护服务要求进行明确。”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标准实施后将惠及全省包括集中托养机构、残疾人之家、社会化助残机构等服务机构,助力提升残疾人高质量托养。
其实,这两则规范是高新区(滨江)重视“标准”的缩影。一方面,滨江不断夯实标准创新基底,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始终保持在10%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5.2件,居浙江省第一。另一方面,不断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建立4家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培育国际标准化人才、国家标技委组织入库人才和长三角标准化专家。
此外,滨江不断拓宽标准研制路径,重点围绕中国视谷、智能制造、数字健康三大产业生态,鼓励企业将管理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深入开展专利融入标准试点,建设全球标准必要专利数据库,探索核心专利与技术标准有效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