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把萧山推向了世界舞台,天下从此重杭州,杭州发展看萧山。面对“后峰会、前亚运”和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和拥江发展的战略机遇,当前及今后的五年,萧山该如何发展?8月3日,《杭州市萧山区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五年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炉,为萧山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区指明了方向。
《纲要》从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任务、实施保障五大方面来阐述。提出,将以“迎亚运、立新功、展新姿”为新使命,以“三化联动”为突破口,大力弘扬萧山精神和G20服务精神,抢抓“后峰会、前亚运”历史机遇和拥江发展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治理的现代化国际化,全面建设全国经济强区、大都市新城区、美丽杭州样板区、先进文化示范区、平安幸福先行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昂首阔步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
《纲要》提出了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城市品质彰显一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文化软实力充分凸显,群众获得感明显上升五大方面的总体目标,并从经济、城市、生态、文化、治理现代化国际化走在前、树标杆对五大任务进行了剖析。
一个个目标的提出,都体现了萧山对未来五年的底气和信心。例如在经济方面,将培育1500家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建设80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22%以上,实施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在城市方面,将主动对接“大湾区”、拥江发展战略,推进“多规融合”,优化“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在生态方面,将淘汰落后产能项目500个,关停“低小散”行业企业1000家、整治提升1000家;在文化方面,将大力弘扬萧山精神和G20服务精神,培育壮大文创产业,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和人才集聚区;在治理上,在推进“平安萧山”、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完善保障体系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政务法治环境,打造铁军排头兵。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纲要》的出台,让萧山未来五年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将结合各自实际,抓好“三大机遇”,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为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年行动纲要(节选)
当前及今后五年,萧山正迈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新阶段。
发展机遇:“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杭州峰会把萧山推向了世界舞台,天下从此重杭州,杭州发展看萧山,2022年亚运会召开又为萧山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创造了新条件;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和拥江发展的战略机遇得天独厚,萧山既是这些战略实施的主战场主阵地,也是主要承担者和受益者;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功获批,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建设,萧山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产业振兴重大机遇。多重机遇叠加下的萧山,发展正当时。
发展要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两个高水平”的优异成绩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萧山地位重要、首位度高,省、市委对萧山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亚运会的主要承办地,萧山面临新一轮全面考验,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坚定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总目标,坚持实干至上、行动至上,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发展基础:萧山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立,是中国城市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萧山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知名度日益提高,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为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总体目标:
1.综合实力走在前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前列。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制造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迈入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区行列。
2.城市品质彰显一流。功能布局更加完善,空间形态更加优美,管理更加智慧精细,国际化服务和承载能力显着增强。小城市中心镇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城镇乡村更具特色魅力。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达到78%以上,城市管理水平进入杭州中心城区第一方阵。
3.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环境质量指标稳步向好,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按AQI评价)达到285天,PM2.5控制在42.5微克/立方米以下,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呈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宜人景色,打造杭州环境最优区。
4.文化软实力充分凸显。全面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全国具有示范价值的萧山样本。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位居杭州市前列。
5.群众获得感明显上升。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8%以上,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全省领先。群众出行更方便,建成“无拥堵城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大实现路径:
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必须围绕现代化国际化战略核心,坚持“三化联动”根本路径,以城市化带动现代化、促进一体化、加快国际化,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区,迎接亚运会顺利召开。
全域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引擎。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做到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环境全域优化,实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区域一体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石。坚持以融合为方向,联动包容、协调发展。向外,加强与滨江、大江东、江干、富阳等地的战略合作,共创钱江两岸拥江发展新局面;加强与柯桥、诸暨等周边区域的合作,积极构建杭州大都市经济圈核心城区。向内,加快“一心两翼”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城市紧凑、乡村疏朗、城乡协调、功能配套,产、城、人、文“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城区国际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标杆。坚持大开放、大创新的理念,以全球视野开展国际对标,编制大规划、发展大产业、完善大配套、开展大整治,加快推进城区改造重建、城市功能重组、产业腾空重塑,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发展一流产业,以一流产业支撑一流城市,切实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带动力、文化国际影响力、环境国际吸引力,建成具有较高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城区,为现代化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五大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在经济现代化国际化上走在前、树标杆
1.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的工业大数据、增材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1500家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建设80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22%以上。加快推进万向创新聚能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施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50个以上,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以上,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建设湘湖未来智造小镇,规划启动义桥、益农区块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园区,努力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区。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实行严格的环保、能耗、安全、技术、质量标准,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处置“两链”风险企业,基本实现重点风险企业市场出清,盘活土地8000亩以上。加快绕城线内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优二兴三”,腾退一批低端市场。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3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存量建设用地1万亩,清理供而未用存量建设用地5000亩,完成旧厂房改造150万平方米。扎实做好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工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钱塘江金融城、湘湖金融小镇“一城一镇”建设,重点发展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私募股权等功能业态,力争引进金融(上市)总部企业120家以上,集聚一批千亿级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积极探索“产业+金融”发展路径,培育“基金+产业园”模式,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新增上市企业30家,做大做强资本市场“萧山板块”。
4.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发展理念,以打造国内一流航空都市区为目标,优化“一心一轴五区”规划布局,大力发展航空总部、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商务会展、临空制造等临空相关产业,集聚基地航空公司5家以上,临空型企业和机构20家以上,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提升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国际航线达到50条,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650万人次。
5.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促进金融、会展、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推进旅游、商贸、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城市经济。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商贸服务业,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左右,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20幢以上,成为全省领先的服务业强区。
6.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美丽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培育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整洁田园,发展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构筑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推进科技创新“530”提升计划,搭建大平台、科技城、科创园、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五位一体”的创新载体,新增省级以上大企业大集团“双创”平台5家,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0%以上,争创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积极引进高端科研院所,做大做强杭州湾智慧谷(萧山海创园)、中英科技产业园、中俄人才创业园等国际性人才集聚创业平台。深化与阿里巴巴、网易等巨头合作,大力发展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打造一批国际化科技创新区。
8.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北京朝阳区、上海杨浦区等地区战略合作,推进萧商、浙商回归工程,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积极招引超20亿元、50亿元重大项目,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国际创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力争有4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和6家以上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加快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一区多园”跨境电商园区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培育2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5家以上萧山本土跨国公司。
(二)坚持品质至上,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上走在前、树标杆
9.全力筹备亚运会。以亚运会成功举办为目标,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会理念,按照“赛时亚运城、赛后宜居城”要求,建成主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等一批亚运场馆和配套设施。强化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城市配套,统筹推进环境整治提升、集疏运保障、征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安保维稳及城市防灾等工作,为亚运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条件,圆满完成国家赋予萧山的光荣使命。
10.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主动对接“大湾区”、拥江发展战略,以杭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推进“多规融合”,优化“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对标世界滨水名城,编制好钱江南岸全线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水平布局沿江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景观带、生态带和文化带,打造城市新中心。推进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大平台联动发展。加快机场大道经济带规划建设。完善地下空间规划,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结合地铁、亚运场馆等建设,加快实施人民广场等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促进地下空间功能复合优化并实现有效连通。
11.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东拓、南进、西连、北优、内畅”思路,全力实施“12588”交通工程,启用铁路杭州南站,积极争取提升功能定位,加快时代大道改建、03省道东复线高架南延、红十五线改建等交通道路建设,完善风情大道、通城快速路、彩虹大道“两纵一横”快速路网,推进骨干航道建设,打造集机场、高铁、地铁、快速公交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形成水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实现交通全域畅通。构建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多位一体”公共交通网络,新增公交枢纽站2个、大型停保基地2个、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建成地铁里程60公里,提高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
12.加快城中村改造。实施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完成60个以上村(社区)改造整治工作,基本完成绕城线内城中村改造。以地铁、道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征迁带动一批整村改造。按照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区要求,加快推进安置小区建设。力争安置农户1万户以上。积极实施货币化安置。
13.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加快老小区综合改造和危旧房分类治理,完成老小区改造220幢以上,平改坡2200幢以上,危旧房治理4800幢以上。按照保护历史风貌、彰显文化特色的要求,对人民路等13条道路沿线进行立面改造。加大户外广告整治力度,在城市主干道和重点区域打造若干个户外广告精品示范街区。做亮做美钱江世纪城和沿江地带、湘湖立体式夜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14.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道乱占”“车乱开”“线乱拉”等九大专项治理行动,落实“一加强三整治”工作任务,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质量,完成全部镇街综合整治任务,省级以上卫生镇街达到80%以上,其中国家级20%。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A级景区村庄创建。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开展整村农户集中安置试点。坚决遏制新增违建,铁腕处理存量违建,创建“无违建先进区”。
15.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分类分层管理,打造有序清洁亮丽城市。开展住宅小区环境专项整治,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重点完善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对失管房推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突出各类城市乱象治理,落实网格化路长制管理,创建30条示范道路。推进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垃圾清运等市场化运作,加快公厕等设施设备升级换代,加强各类固废统一监管、分类处置、综合治理,通过建管分离、管养分离,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16.建设国际化城市环境。推进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全覆盖,全面加强城市天际线、建筑风格、色彩色调的精细设计,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打造一批展现国际城市形象的新地标。高标准规划建设钱江世纪城综合商圈、铁路杭州南站商圈、地铁上盖综合体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完善国际化设施配套,加快国际化商业街区、商务楼宇建设,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组建外语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国际化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努力营造国际化环境。
(三)坚持绿色优先,在生态现代化国际化上走在前、树标杆
17.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强化长效管理,全面剿灭劣Ⅴ类水,区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河道整治标准进一步提高。深化“四边三化”“两路两侧”整治。加强山体形态保护,做好矿山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大力防治土壤污染,确保农业用地土壤质量达标。实施“五气共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下。
18.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完成钱江污水处理厂40万吨/日扩建、临江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扩建及30万吨/日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南片水厂25万吨/日改扩建,新建规模40万立方米/日的湘湖第三备用取水泵站,积极实施千岛湖饮水工程,保障供水安全可靠。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浦阳江、钱塘江防洪标准分别提高到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成运营。实现污水管网和天然气管道全覆盖。
19.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完成印染、化工、铸造等12个行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项目500个,关停“低小散”行业企业1000家、整治提升1000家,绕城线内和沿江区域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杭州临江和外六工段两个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建成投用。
20.强化生态保护和开发。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依托生态优势,落实“大花园”建设理念,完成浦阳江治理工程,努力打造成为“城市栖息地、杭州南花园”。加强对山系、水系、绿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利用,建设湘湖大型生态绿核和沿钱塘江、浦阳江、杭甬运河等生态景观廊道。配合做好湘湖保护立法工作。加快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建成总长度197公里的4条骨干林道,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
21.推进城区绿化建设。结合道路综合整治与新建区块开发建设,高标准完成随路绿化及公共空间绿化种植,建设林荫大道,打造机场路两侧绿廊等一批城市绿道,加快城区口袋公园建设,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对北干山、西山、长山等进行综合保护开发。城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22.推进旅游全域化国际化。实施“旅游南进”战略,打造“浦阳江——钱塘江——湘湖——大运河”黄金旅游线,培育养生度假、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等旅游业态。提升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品质,加快产、城、湖、景融合发展,建成5A级景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杆。丰富国际化旅游产品,推进银泰农旅小镇、开元森泊旅游综合体、极地海洋公园二期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旅游产品、营销、服务、功能、管理和环境的国际化水平,打响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8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
(四)坚持人文融合,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上走在前、树标杆
23.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萧山精神和G20服务精神。深化“美德萧山”建设,打造“最美现象”精神高地。构建市民学习圈,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树文明新风尚、做国际范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巩固浙江省文明区创建成果,做好中央、省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加快以“五个一”为重点的城市形象体系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品牌推广,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24.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深入研究推广跨湖桥文化,做优做精跨湖桥文化节;传承发展古越文化、围垦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萧山特色的文化印记,提升区域潮、梅、茶文化影响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讲好萧山故事,打响本土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加快非遗保护展示中心和传承基地建设,推进绍剧、花边等项目申报国遗。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推进特色文化精品输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活动。
25.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打好文化设施建设组合拳,建成“点、线、面”交相辉映的文化设施大区。建设G20杭州峰会史料展示厅,规划新建青少年文体活动中心以及科技、规划、文化等方面的场馆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探索多元投入扶持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80个以上,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60平方米,每百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10平方米。
26.培育壮大文创产业。加快发展设计服务、新媒体、时尚等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体育、科技、工业、旅游、健康等融合发展。依托亚奥体育发展基金,推进体育小镇建设,引领体育产业更新升级。推进省影视后期制作中心、3D产业园、湘湖演艺产业园等文创园区建设,培育引进一批优质文创企业和项目。新增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文创企业8家。
27.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充分发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优势,完善会展经济“一核三区”发展布局,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重要会议、高端论坛项目、顶级体育赛事和各类学术会议,招引常驻性会展活动、论坛永久会址等落户,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自有品牌会展项目,努力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会展目的地、国际赛事承办地。会展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年举办国际性展览50个以上、国际性会议1200个以上,引进培育国际、国内知名的会展机构或龙头企业12家以上。
28.打造人才集聚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落实人才新政28条和新一轮“5213”计划,推行“企业+人才”“产业+人才”“行业+人才”新模式,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人才。新增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市“521”计划及“万人计划”人才60名,培养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0个。实施“卓越工程师”“萧山工匠”培育计划。召开“萧山人大会”,推进萧山籍各类人才回归,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五)坚持共建共享,在治理现代化国际化上走在前、树标杆
29.打造铁军排头兵。以“小干部干大事业的豪气、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勇气、在表扬声中干好工作的志气、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提振全区上下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精气神,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三级书记工作交流会等制度,实现民情走访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干部培养机制,开拓干部国际化视野,提升干部建设国际化城区能力水平。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践运用“四种形态”,不断强化巡视监督,深入推进廉洁萧山建设。
30.优化政务法治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放管服”,统筹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政务环境最优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相关制度,做到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治萧山。
31.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完善基础教育布局,新建16所幼儿园、17所小学和12所初中,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8%,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超过96%。深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引进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和优质民办学校,积极引进全日制本科院校来萧办学,创建全省一流的教育现代化区。实施“健康萧山”工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分级诊疗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加大与境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合作,建成1家三级甲等标准的综合性医院。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3.5岁以上,每千人床位数达6.25张,每千人执业医师数达3.1人。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按照省市标准稳步调整。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全区老年人总数8%以上。加强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加大特殊群体帮扶力度。完善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33.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帮扶大学生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落实增收政策,拓宽增收渠道,稳定增加农民“四金”收入,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34.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多元化社会治理,以镇街“四个平台”建设为重点,打造“1141”型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三社联动”,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鼓励社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城乡社区建设示范点80个,社区拥有社会组织平均数达到5个,争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
35.推进“平安萧山”建设。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体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专项治理和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充分发挥“萧山红领”作用,推动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对安全生产、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出租房、“三合一”场所和高层建筑安全隐患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风险事件发生,全力争创“星级平安金鼎”。
36.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坚持智慧导向,迭代推进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应用,打造“云上萧山”。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面向社会综合治理、应急指挥、城市管理、交通治堵、一窗式审批、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政务管理应用,建设面向金融、旅游、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社会化服务应用。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