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与地方经济连接最为紧密的金融机构,在近些年的特色化经营中取得新成绩,支持实体经济迈出新步伐。
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站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起点上,该行将如何继续发挥“华侨基因”的特色优势,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日,厦门国际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健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的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厦门国际银行将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置于何处?
王晓健: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将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围绕“深学争优”,强化党建引领。厦门国际银行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全面”重要要求,坚定做到“两个维护”,深挖特色资源,强化理论武装,将党建与业务共同谋划部署,把银行高质量发展目标融入维护社会金融稳定的大局中,以党建促经营,努力实现理论武装与经营业绩互促共进。
其次,找准“敢为争先”特色,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厦门国际银行积极打造境内法人及附属机构发展双引擎,充分发挥国际化特色和境内外三地布局优势,加快打造求同存异、融合发展的并表管理新模式,继续强化人才要素的互联互通和业务的协同发展,引领资源投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再次,打造“实干争效”抓手,强化深耕本地促发展的新理念。厦门国际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服务质量和业务效率为目标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客户基础。深耕福建大本营,持续推进“一市一策”服务本地主导产业和零售普惠客户,持续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将信贷资源重点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制造业、科创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并给予利率优惠。二是强化产品创新。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主动通过科技赋能、优化服务、减费让利等系列举措,加快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产品研发速度。三是做好细分客群服务。一方面,推动银行机构所在地本地产业策略研究及推进工作,继续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力度和能力;另一方面,以产业专业化研究为支撑,着力围绕产业重点客户及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客群延伸与挖掘,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推进力度及广度。四是深入开展普惠金融。持续优化普惠信贷业务模式,促进各业务环节专业化、集约化,释放前端营销产能,提升后端流程效率,为本地普惠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多种场景下的高效金融支持。五是将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持续全面推进“1+3+N”的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六是强化跨境联动优势。把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契机,因地制宜将跨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与深耕本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加大境外贷款业务的发展力度,实现境内企业“走出去”、跨国企业“国际化”和华侨企业“融资易”,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综合金融服务。
《金融时报》记者:深厚的“华侨基因”是厦门国际银行的显著特色和优势。贵行提出“打造华侨金融优选银行”取得了哪些成效?这对海内外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何助益?
王晓健: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华侨基因”的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华侨金融优选银行”,近年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成立华侨金融专责部门,在总分行及附属机构成立华侨金融部。二是建立服务标准,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发布华侨金融服务标准。三是加强渠道建设,积极与华侨院校构建全面战略合作,与闽港澳侨界社团完成战略合作签约,为合作方各提供不少于100亿元的意向授信支持。四是加快业务创新,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境外贷款(含银团)产品,强化跨境金融服务。五是扩大支持力度,全年共为正大集团等超400家优质侨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六是深化银侨互动,加强本行与涉侨组织社团之间的互动共赢,通过三地侨界社团战略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提升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品牌影响力。
此外,厦门国际银行在助推海内外华侨华人更好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也做出颇多努力。一方面,发挥国际化特色,大力发展华侨金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速推进,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需保持良性循环畅通,其间,华侨华人进一步参与到境内外各种经济活动中,这进一步催生出包括侨商侨企的贷款、资本市场融资、供应链金融、跨境投融资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厦门国际银行将继续发挥华侨金融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不断加强内地、香港、澳门三地机构业务联动,重点为“走出去”及“引进来”的侨商侨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帮助其更好地在国内外扎根生长。
另一方面,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这必然要求强化双边或多边的金融合作,以金融服务便利化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RCEP的签署则进一步为跨境金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业务可以作为华侨经济输入的重要窗口,吸引侨资,从而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金融时报》记者: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备受关注,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数字信贷产品接连推出,特别是在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请您谈谈贵行是如何通过“数智化”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的。
王晓健:厦门国际银行数字化转型赋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新成效。一是聚焦“数据+AI+云计算”,打造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效支持业务发展的新技术平台,培养数智化核心基础技术能力,夯实网络安全智慧运维保障,为业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建立了业务与科技紧密融合的敏捷组织架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机制,通过总行科技下沉、分行创新场景金融,广泛开展银政、银校、银企、银银合作对接,打造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比如,与全国信易贷平台厦门站、上海大数据中心、珠海香洲区产融平台等建立合作,创新性构建了服务建筑工程、供应链金融、外贸等行业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模型,目前已为超3000家守信经营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约70亿元信用融资支持。
三是通过嵌入智慧化手段提升银行业务和管理各领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了风险数据、模型研发、智能决策、监测预警四位一体的智慧风控体系。厦门国际银行不断加强多渠道风控数据的引入与应用,目前推进接入了包括政府部门、政府数据平台、征信公司、合作方等场景数据,包括税务、政务、社保、工商、司法、发票、通信、交通、知识产权等各维度信息,广泛应用于风控模型、信息校验、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领域的风险决策和模型建设。
四是推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及流程无缝衔接,推动客户旅程重塑优化,打造开放协同的智慧运营体系。厦门国际银行打造了“智腾”小微金融服务、“智享”数字消费金融、“智信”综合支付三大产品服务体系,推出了“税享贷”“房E贷”“知享贷”“运享贷”“公装E贷”“筑梦E贷”“兴安贷+”“兴安花”等特色数字小微和零售贷款产品,以及“产e融”“链e融”“信e融”等“国行e家”公司金融数字化品牌产品和服务,数字授信种类及规模持续稳健发展,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