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医保部门紧扣国家医疗保障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求,高质量推进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2021年,市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同比下降10.6%,累计减少患者自付9921.74万元;平均住院床日同比下降1.88天,市内住院总人数下降4.18%。2022年初步清算数据显示,此项工作持续向好,其中,基层病种收治率三级医院下降19.61%、二级医院上升19.97%,预计全年市内住院费用将进一步明显下降,初步实现医保基金更安全、参保群众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的共赢目标。
建立机制、高位推动,凝聚改革合力。我市将支付方式改革纳入市委深改委年度工作要点,累计召开DIP专题会议120余次。同时,注重培养医保系统DIP工作队伍,先后带队赴淮安、江门等改革先进地区学习。邀请省、市属医疗机构300余名专家,组建临床医学、病案编码等六个专家组,共同研究解决相关事宜。
强化培训、夯实基础,分批高效推进。2021年,首选45家基础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先期推进,三级医院全覆盖,二级医院覆盖率75%。2022年,实现全市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DIP付费全覆盖。邀请20余位国家和改革先进地区专家对经办机构、医疗单位开展DIP政策、编码、经办、信息等培训,参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在全市范围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开发本地DIP系统,实现诊疗信息全盘掌握。同时,在更换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后,积极与省平台承建商工程师对接,实现了数据的平稳衔接。
明晰路径、试点示范,闭环系统管理。因地制宜制定150余项配套制度和机制,确保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开展市内DIP示范医院创建,各试点医院数据上传率、入组率、准确率达到100%、100%、95%以上。签订补充协议,划清“警戒线”。明确8个1级指标、18个2级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系数制定和年度清算“双挂钩”。对大数据筛查出的可能存在问题的病历进行现场复核,累计筛查出疑似存在问题病历9.6万份。对检查发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研究制作问题手册下发整改,对存在高套分值、分解住院等问题的90余家次医疗机构进行警告并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启动处罚程序。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科学模式。制定《DIP特病单议工作管理办法》,2021年完成大病单议29份,补偿医院共计43.25万元;危急重症补偿132份,补偿医院共计309.25万元。成立淮南市DIP评议专家组和淮南市省级DIP医务专家组,每年收集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信息,经市级专家陈述论证、省级专家复核通过后,对应病例退出DIP付费,仍以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进行结算。制定《关于部分医疗保险慢性病长期住院病种实施按床日费用结算的通知(试行)》,并根据医院级别,针对性设置87个康复理疗病种纳入DIP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