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提交《关于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的建议》,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面临的人才之“困”。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但行业人才较为紧缺。根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净缺口约3.7万人,而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专业高校本科生预计仅7300余人。
刘懿艳认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智能网联汽车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的新产业,现有存量和增量市场均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虽然多所高校已开始搭建相关的跨领域、跨专业交叉学科,原先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开始向智能网联化转型,但改革力度还不够,仍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刘懿艳说。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入到底层操作系统、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从现状来看,行业内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不利于行业的纵深发展。”刘懿艳表示。
对此,她建议,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同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例如,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就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深入落实校企联合硕博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健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培养体系,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围绕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支持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