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在进行鸟类监测时,首次记录到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出现在保育区。至此,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至2种,鸟类提升至216种。
自1980年以来,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受威胁等级定为“极危”,其种群全球不足1000只成鸟,堪称“鸟中大熊猫”。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更新发布,青头潜鸭“晋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体长约45cm,主要栖息在水流缓和、水生植物较为丰富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尤其擅长潜水和游泳,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灵活的鸭子。
“花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吸引青头潜鸭前来栖息的主要原因。”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花桥系统实施了湿地文化宣教园栖息地微地形营造、水位调控、植被管理等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天福湿地文化宣教园修复项目,为各种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已提升至216种,湿地生态修复颇有成效,这里正成为以青头潜鸭、黄胸鹀等为代表的迁徙类鸟类安全的“能量补给站”。
城市湿地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2021年,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获得“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称号,并将经验在全国湿地公园中推广;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的“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项目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不仅是苏州市唯一案例,也是全国经济密度最发达区域的唯一案例。在2022年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苏州湿地保护管理站将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经验带进大会,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