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为抓手,加快特色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用步伐,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特色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着力推进可学、可看、可复制的特色农机化示范点(基地)建设,全市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跑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加速度”。目前,全市特色农机化水平达65%。
一业一机,提供特色农机产业技术支持。近年来,我市在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新要求,扎实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围绕“四分”研究创新工作举措,聚焦“一业一机”,组织农机条线学习特色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研究探讨不同产业特色农机发展的规律特点。制定发布芦笋、龙虾生产机械化等10个市级作业技术规范;围绕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引进试验对比洋马、亚美柯移栽机等,示范叶菜播种机等机具;开展龙虾、黄瓜、茶叶、碧根果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建设技术国内领先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渔场;引进红薯、龙虾、莴笋、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机具。去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特色农机具推广、新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58次,开展各类产业调研活动92次,推广特色农机具1.37万台套。
机艺融合,树立特色农机典型发展标杆。近年来,我市遵循农机化发展规律,瞄准区域特色和品种短板,以点及面,辐射带动,大力开展特色农机化载体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主攻特色农机化示范项目建设,已建成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市级特色农机化示范点55个,涵盖五大产业27个品种,全市规模特色产业实现机械化示范全覆盖。初步形成盱眙龙虾、禽类、林果、中药材初加工、茶叶机械化示范点串联线,清江浦淮阴运南片畜、禽、蔬菜、水产、食用菌、农副产品机械化和淮安苏嘴周边蔬菜、林果机械化两个特色农机化示范点集聚片,由“盆景”变“风景”,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辐射的良好效果。据统计,2022年市县财政对特色农机化投入2.53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特色农机化水平。
宜机化改造,破除特色农机化发展瓶颈。宜机化改造,坚持改地适机,是打通农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策。为此,我市在农机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明确新建规模设施农业宜机化面积占比不少于80%,新规划建设的特色产业片区必须充分考虑宜机化要求,出台扶持政策,对达到宜机化建设(改造)标准的规模设施农业每亩给予1到3万元奖补,激发市场主体宜机化建改积极性。对于已成型无法改建的规模设施农业,因地制宜精准研发,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机械技术研发应用。截至目前,全市共研发生产示范适地化机具5种,同时大力改造订制适地化机具,购置补贴机具1.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209户,带动农民和社会投入农机超1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