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多固然佳,优则更好。
2022年,我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政策迭代、举措创新、多方聚力,全年新引进大学生18698人,同比增长9.9%,人数排名台州第一;其中新引进青年大学生9394人,为历史新高。
定好政策“兴奋点”,提速兑现
为增强政策引力,我市从“就业有奖励、住房有补贴、购房有实惠”等方面切入,推出就业补贴、见习补贴、安家补贴等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9项,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全方位助力招才引智。
“根据政策,毕业3年内到非公企业就业的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可以享受7200元/年的就业补贴。”浙江海洲制药有限公司人事专员孙迎露说,“每月多出来的600元,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为提速政策兑现,市人力社保局每周安排一名副局长带队,深入企业、校园,开展“局长走企业、科长入一线”政策宣讲活动。通过常态化走访,手把手、一对一辅导高校毕业生申报扶持政策,将就业补贴、安家补贴审核流程从月缩短到周,每二周公示一批、每个月发放一批,让来临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更有获得感、归属感。2022年,全市共审核发放大学生安家补贴、大学生租房补贴1685人次近2000万元,人数和金额均为台州第一。
探索招引“新热点”,主动出击
通过梳理专业特色,匹配企业需求,我市确定黑龙江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为引才目的地。去年6月24日,“激扬青春筑梦台州”3场公益性招聘会为我市企业和学生搭建起双向平台;9月25日,我市24家企业携1209个岗位在哈尔滨商业大学打响秋招引才第一枪;11月21日至26日,云南高校巡回招聘会开通“青年英才聚台州”招才专车,我市共接待大学生870余人次,430人次表示来临就业意向……
一年间,我市紧跟企业需求,聚焦省内、放眼省外,采取“小团组+高频次+专业化”模式,开展省内外高校招聘会22场次,参与企业1463家次,招引大学生6000多人。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招聘会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应聘学生的专业与我们需求的专业匹配度较高,短短一小时,就有35人表示将来我们公司就业。”大唐电子通讯有限公司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员工上官敏华说。
在黑龙江科技大学专场招聘会举办期间,伟星实业连夜与两名学生进行了二次面试,快速达成就业协议。
为有效应对疫情风险,市人力社保局首推人社微信视频号,上线“智慧人才市场”平台,同步构建“线上协同”引才渠道。该局先后联合10所高校开展校园“空中双选会”,举办浙江临海——甘肃兰州“百才赴海,同甘竞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直播等线上招聘会45场,直播6场“才涌东海同台竞发”融媒云招聘,累计访问量达到38.3万人次,2078人表示来临就业意向。
涵养源头“增长点”,多方聚力
大学生招引,既要盯牢在临高校学子,想方设法让他们留临爱临,也要聚焦外地高校学生,千方百计让他们来临安临。近年,我市逐步构建起由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部门协同、资源共享的大学生招引工作体系。
针对在临高校学子,我市有关单位实时推送就业岗位、人才政策、临海市情等信息,定期组织“学子看临海、学子探名企”活动,推动招才引智窗口前移入校;针对外地高校学生,我市深化政校合作、政企协同,与60余所省内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与17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3所高校联建引才工作站。
近年,我市还系统推进青年人才招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发“来浙实践”数字化应用,建立青年学生来临岗位对接、职业成长、政策兑现、就业服务全链条体系,真正将高校毕业生招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在校大学生,为青年人才来临高质量就业,企业精准招引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服务。“来浙实践”数字化应用改革成果入选全省第八批数字社会案例集,获评省人社厅最佳应用,并在台州市推广。2022年,我市共建立62家见习基地,提供1582个见习岗位,见习备案993人,备案人数居台州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