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条道路的路肩不到6米,现在扩展到了12.5米,路边还种上了树,出行方便了,环境也变好了。”县石弓镇东关村村民张友良站在村道上,感慨公共空间治理给村里带来的美好变化。
农村公共空间,全民共有,理应共享,但出现了被少数人侵占的现象,不仅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还因争地边子造成矛盾纠纷不断,环境被破坏。位于我县东北部的石弓镇,在我市率先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整治。截至目前,石弓镇共清理出4300余亩“边角地”,其中林地2000余亩,河道滩地及大中沟沟坝2300亩,切实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
曾经,石弓镇一些道路两边的沟坎被村民填平种上了庄稼,一些河岸滩涂也被附近村民违规建起了房屋、牛棚、猪圈。而这些,都是公共空间。
“路边土地被占,道路变窄,会车都难。也有村民因为地边子你占得多他占得少而闹矛盾的。河边上的私搭乱建也给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石弓镇公共空间治理负责人张爱民说。
如何将这些被挤占的乡村公共空间还之于众?两年前,石弓镇依据《涡阳县农村公共空间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率先行动起来,以1994年土地承包政策为法律基础,把“三荒(山坡荒地、荒滩河滩、荒地)四边(河沟边、地边、塘边、路边)”和占用集体空间的土地、房屋和公共设施作为重点清理对象开展公共空间整治。
通过整治,该镇110多公里道路两边的公共空间还之于众,种植了梧桐、红枫、高杆女贞等树木,实现了“一路一景”,这些景观树由村级管护,收入归村集体所有。
“石弓镇山后村就种植了八千多棵树,按长成后平均300块钱一棵算,可以为村集体带来240多万元的收入。”张爱民说。
包河是当地百姓的“母亲河”,也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变了模样。“过去河边垃圾遍地,河水污染严重,现在河水清了,岸边景观带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西关村村民罗运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把农村集体‘边角地’盘活利用,产生效益,为乡村振兴释放了发展活力。”张爱民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张爱民说,石弓镇打算采取土地竞拍出租的方式,在清理出的1400余亩大中沟公共空间及道路两侧的林下空间种植中药材,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就业增收渠道。
石弓镇还计划,把公共空间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仙人巷、万宝泉、道竹桥等文化遗产、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规划建设沿包河湿地公园,带动本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包河省级湿地公园已申报成功,资金到位后即可开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