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百米的学校、饭后散步的公园、家门口的商业街……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步行15分钟左右的半径范围内,满足居民各种日常生活需求——这,就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它一端连着社区居民,一端连着商贸企业,是满足社区居民就近便利消费的民生工程,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毛细血管”。
便利是这个“圈”最显著的特点,但普陀的探索不止于此。
以试点为契机
探索可复制推广模式
红瓦白墙搭配花岗石路,丰沛的水网与田园气息,道路顺着河道走向延伸……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曹杨新村早在设计之初便运用“邻里单元”理念,打造敞阔的空间格局,为当下构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奠定了基础。
以曹杨一村为开篇的旧住房成套改造开启以来,整个曹杨新村在环境和周边配套设施进行了全新升级,任何一个点位的15分钟步行半径内,养老、卫生、教育、文化、党群服务、事务办理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在2.14平方公里的曹杨社区,这样的点位就有50多个。
其中,颇受居民青睐的有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武宁片区,以及长达800多米的生活新秀带百禧公园等。前者是集吃饭、看病、养老、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人民城市会客厅”,后者是世界第三个高线公园,居民漫步其中,既能解决生活烟火所需,又能够在转角与艺术不期而遇。“一刻钟”节省了时间、缩短了距离,更加深了情感、安顿了身心。
2021年9月,普陀区成功入选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曹杨新村街道被纳入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2022年7月,真如镇街道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循着曹杨、真如建设的足迹,区商务委正制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功能配置指南》,拟在全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模式,把便民生活圈真正建设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发挥数字智慧
“网红”“便民”两不误
结合生活圈建设,区商务委同时着力推动商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宜购普陀”数字平台功能升级,重点打造“智慧服务”“智慧食堂”“智慧菜场”三大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
作为老百姓的“菜篮子”,菜场集市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便民生活圈商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是甘泉集市最热闹的时刻。阿姨爷叔们在摊位前走走停停、货比三家,盘算着一家人当天的菜谱。
去年9月改造后的甘泉集市以综合性、智慧化为定位,融入生鲜零售、小吃美食、便民服务、公共社交、集市等多元素全新亮相。从前,居民买菜时需要在摊位前逐个问价,但现在,只需要看一眼入口处的智慧大屏,就能够知晓菜场内同类菜品的价格以及当日的低价好店。此外,大屏中还将实时展示“参考菜价”“店铺销售排行”“交易数据总览”“每日交易走势”等内容。
这些电子屏终端数据的来源,离不开每个摊位AI智能的应用。“智能秤可以实时上传摊位成交情况,并同步更新到菜场公示大屏,实时体现菜价浮动。”居民可以通过大屏,实时观看每一个摊位相应菜品成交价格、成交量,选择起来省时省力又省心。“再也不用担心缺斤少两、打错价格了,我们买得也安心。”经常来买菜的王阿姨说道。
为“小修小补”留足生存空间
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既需要考虑结合新技术新手段,提供升级服务;更需要根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接地气的传统服务。
在坚守社区商业本位的曹杨商城里,不少小店承载着周边居民的集体记忆,更让便捷服务深入千家万户——眼镜清洗、黄铂金饰品修理、手表维修、衣服改大小……充分利用商城资源,曹杨商城为“小修小补”摊位留出经营空间,既帮助这些“手艺人”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安心干乐意干,又方便居民就近及时满足“小修小补”需求,健全着“家门口”服务体系。单姐于2014年来到曹杨商城开了间缝纫铺子,为周边居民提供着修补衣服的服务,多年来收获了不少好口碑,她表示非常乐意为一些孤老人群服务,予民便利让她热爱着这份工作。“我们这些商铺还会视情况,针对70岁以上老人等困难人群提供优惠服务。”商城负责人介绍道。
城市生活,既需要有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这些“小修小补”的微服务,于“小细节”里体现出“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