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淮安市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坚定自觉,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局面,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据统计,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2.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90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285.10亿元、增长1.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054元。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8.8亿元、增加值46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和4.9%。全年粮食总产量492.93万吨,较上年增长0.2%,连续7年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85.21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307.72万吨、下降0.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4.73万亩,比上年增加0.69万亩、增长0.1%。
全年生猪出栏250.2万头、同比增长2.7%,家禽出栏7619.67万只、增长9%,猪牛羊禽肉产量33.44万吨、增长2.7%,水产品总产量31.86万吨、增长5.3%。年末生猪存栏155.9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6.35万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6%、增加值增长8.2%。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7.8%,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7%。分行业看,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82.4%;增加值总量排名前10的行业中,8个行业同比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9.84亿元,同比增长2.9%;每百元营收成本为81.5元,较同期减少0.2元。
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7%,拉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6.7%,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76.9%、46.6%。民间投资增长11.4%,占全部投资的82.4%。
全面完成“3530”项目招引任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协议引资额40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玻纤新材料、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等百亿级项目7个。省重大项目数量、年度投资较上年分别翻一番和两番,市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年度投资分别增长70%和62%。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19亿元,同比下降0.4%。分消费形态看,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49.92亿元,增长4.7%;餐饮收入42.39亿元,增长7.4%。分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平稳,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5%、6.6%;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7%、13.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衣着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3%,交通通信价格上涨3.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7%。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7.1%、8.9%、7.5%。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793.2万人次、货运量4939.3万吨;铁路客运量678.8万人次、货运量235.6万吨;民航旅客吞吐量80.9万人、货邮吞吐量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7.3万标箱、增长52%。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36.68亿元,同比增长8.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461.7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制造业贷款434.50亿元,增长22.9%,增速创2012年以来最好水平。
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28.3亿元,首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2.4%。其中,出口321.4亿元、增长15.5%;进口106.9亿元、增长4.3%。从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56.7亿元,增长10.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零配件、蓄电池出口分别增长4.0%、22.2%、1.9%。从地区看,对欧盟、东盟和美国等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75.2亿元、74.6亿元和60亿元,分别增长14.3%、7.5%和17.9%;对RCEP区域国家进出口148.8亿元,增长14.6%。
全市新设外资项目142个,协议外资38.3亿美元,到账外资10.2亿美元、同比增长7.1%。从重大项目看,全市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7个。从产业类别看,新设外资项目中二、三产项目分别为48个、9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38个。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新获7项省支持政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台资3.6亿美元。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06元、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20615元、增长5.9%;经营净收入7259元、增长3.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41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4元、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97、较去年同期缩小0.04。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86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2.55万户,个体工商户6.30万户。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