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台县各地的茶山中、田野上、果园里,活跃着一个个科技特派员们的身影。他们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躬耕乡野,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天台县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引导科技要素和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为推动我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去年,我县被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县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技术16项,引进新品种25个;举办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用科技培训27期次。
数字赋能 量质齐升
在天台云雾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茶叶加工器械整齐地摆放着。数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忙景象。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省级科技特派员邓余良被派驻雷峰乡。这名高级农艺师用三年时间打造了数字化龙井茶生产线。
提到邓余良,天台云雾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苏芬笑道:“邓老师可是我千辛万苦‘抢’来的。”
三年前,范苏芬得到邓余良的远程指导后,茶叶价格从每斤五六百元升到几千元。尝到甜头,她连忙委托县领导以及省农业厅专家引进邓余良。
“雷峰乡茶叶种植面积大、散户多、正规茶叶企业少且发展水平较低。”邓余良说。基于此,他决定先扶持一家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企业、建设数字化龙井茶生产线,并无偿授权天台云雾茶叶有限公司使用“一种机制龙井茶加工方法”发明专利技术。
“原先一个人每天最多炒两斤茶,现在一个人一小时能炒制20斤。”邓余良说。此外,这种专利技术加工的龙井茶综合品质超过手工茶,广受好评。
通过数字化生产线的高产能,周边农户鲜叶销售问题得以解决。数字化生产线生产的龙井茶获得台州市优质名茶评选“金奖”。同时,茶产品由原来单一的绿茶类,发展为现在的绿茶、红茶、白茶三大茶类,与2018年比,雷峰乡茶叶总产值增长了45.76%。
从“大路货”到“抢手货”
站在龙溪乡柱峰茶园的制高点——云上茶亭眺望四方,重峦叠嶂,满眼苍翠。事实上,这只是龙溪乡“云上茶园”冰山一角。
2019年,浙江农林大学老师金敏丽作为第14批省级科技特派员派驻龙溪乡柱峰茶叶专业合作社。
谈起村庄和茶园的变化,天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占形有些激动。“从前我们种的都是‘大路货’。”叶占形说,“这些年,金老师带着专家团队进村,指导茶叶生产、加工、管理,还鼓励我们参评。现在都是客户打电话过来预订的。”
去年,在第六届台州市优质名茶评选中,该合作社炒制的茶叶获得绿茶组金奖。今年,该合作社还成功申报了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
茶叶不仅是一片树叶,更是一个朝阳产业。在调研了龙溪乡7个村的产业现状后,金敏丽提出了“云上茶生活”的概念规划。
金敏丽介绍:“我们计划以高山茶园和原村风貌为依托,茶产业为核心,营造集生产、研学、康养于一体的云上茶生活体验地。”
打造“黄精”时代
在浙江天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浙江中医药大学老师李石清正在给刚挖出来的黄精掸去泥土。
道地药材黄精被誉为“仙人余粮”,药食同源,又适宜林下种植,在我县这样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7年,李石清被派驻石梁镇,通过走访、调研、分析,他决定重点培育天台黄精。
李石清率先找到当地企业——浙江天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析黄精发展前景。当时,天页生物科技主要种植覆盆子、香榧等作物,听完分析,公司当即决定转线。
先是雇药农移栽野生黄精,邀请专家前往考察、指导,再是聚焦产品研发加工,打通产业链,最后是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平台,规范行业标准。几年时间,石梁镇黄精科技示范基地新增3000余亩。
截至目前,该镇黄精产值近亿元,带动农户100余户,促进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已研发完成黄精茶、黄精丸、黄精膏、黄精冻干粉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