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绿色食品 > 文字新闻
到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发布时间:2023-01-13  来源:中国食品报  

  近年来,反对食品浪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渠道介绍了零售企业和食品供应商对于临期食品(预包装)当前的销售、管理和经营状况;梳理临期食品销售相关政策法规及企业在临期食品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和挑战;从临期食品的妥善处置角度为企业降低风险、改善经营、降本增效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报告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参考。

  临期食品行业

  的兴起与流通

  2012年北京市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中明确:现场制售食品的原料、成品以及散装食品应当每批次标明入库日期和保质期,出库销售应尽量做到先进先出。每天闭店前应对临近保质期限食品(以下简称“临期食品”)进行检查,对未售出的到期食品,应当及时清点、停止销售、退货或销毁,并做好记录。

  对于临期食品,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基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普遍认知,报告中的“临期食品”是指接近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范围内可食用的食品。

  目前,国内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较大。2018年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2016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4240.36亿元增长至22156.4亿元,增长幅度达422.51%,年复合增长率为17.98%。按照每年零食行业1%的库存保守测算,2020年,我国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300亿元。近年来,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7.8%,由此推算出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临期食品行业兴起的原因之一是政策利好。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政策的利好让行业参与者对临期食品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反食品浪费法中所称的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废弃、因不合理利用导致食品数量减少或者质量下降等。”具体实施中,如工厂为生产松软口味三明治的面包切角、餐厅超过15分钟最佳赏味期的炸薯条、超市当天未销售完的冷鲜肉、便利店打烊后未销售完的便当等,以往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企业会将这些食品作为临期食品销毁处置。反食品浪费法并不要求企业改变原有的质量标准和处置流程,而是提出了更经济合理、可操作的高要求。作为仍属于“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深度探索灵活适用的解决方案或补偿措施,以体现“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即物尽其用的目标。

  消费者消费偏好发生变化。从消费端看,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预期降低,以及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于商品的性价比变得更加敏感。随着反食品浪费法的施行,反食品浪费也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消费潮流。反食品浪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消费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变得更为理性,逐步接受临期食品。

  同时,由于结构性市场环境变化,新消费品牌产能过剩。近年来,随着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大量新消费品牌涌入市场,商品快速上新,电商平台成为不少新消费品牌的“试验场”。但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大量非成熟新消费品牌的商品积压在了品牌方、供应方手中。

  线下零售进入存量市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中国GDP的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速也达到3.9%。从结构上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动力更多来自线上,线下进入存量市场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线下实体零售商、品牌方产生库存积压。

  临期食品的流通路径

  报告分析指出,目前,国内临期食品的流通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上游供应端、中游渠道端,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和公益捐赠对象。上游供应端:主要为食品生产商、经销商、代理商的库存商品,线上销售渠道如各大电商平台、大型超市的退货和库存商品,进口食品商的库存商品。中游销售渠道端:主要为各大电商平台、临期食品特卖线上渠道、临期食品折扣店、连锁商超、便利店。下游消费端(接收端):个人消费者、公益组织。

  2020年—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两年,在疫情背景下,消费增长趋势放缓,消费行为偏好的变化、社区团购等新渠道的出现,都给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实体零售业带来了较大冲击。

  线下进入存量市场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品牌方的动销压力增大,实体零售商受到新渠道分流影响,库存水位居高不下。但结构性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反食品浪费法出台的政策利好等,也为实体零售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土壤。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实体零售企业在抓住市场机遇、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减少食物浪费,低碳发展。

  临期食品的

  管理与处置

  为了解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关于临期食品的销售和处理情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22年对部分连锁会员企业开展书面调研,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座谈会。此次调研数据来自47家零售企业,其中2021年中国超市Top100企业28家,其2021年年度销售额约6239亿元,门店数约为1.1万个。

  报告显示,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行业无通用标准与规则。对临期食品的界定,选择“基于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的企业最多,其次是“基于企业规定或与供应商达成共识”,再次是“基于保质期、微生物等科学检测的试验结果”。

  临期食品品类构成包括:奶制品,特殊食品如保健食品、婴幼儿奶粉及预包装食品。对临期食品的管理,企业制定了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规则不统一。以对“有明确标示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的临期界定规则”的反馈为例,几乎所有超市企业都对预包装食品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对于临期时间的界定差异较大,规则不统一。如,对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预包装食品,临期界定为到期前30—150天不等;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界期定为到期前7—45天不等。

  零售商多管齐下

  减少食品浪费

  报告显示,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普遍开展了减少浪费的举措。一方面,加强进销存管理,提升数字化及销量预测的新技术,升级内部效期管理系统,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与进货的浪费;另一方面,从营销角度出发,进行打折促销,减少浪费。

  此外,在反食品浪费法的指导下,企业采取的减少食物浪费措施还包括:成立爱心食物银行,制定并按照企业内部《临期界定表》等规章制度进行管控,以及精准化商品定位和控制订货量,对临期商品提前预警并促销等。还有部分头部企业在年度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临期食品管理情况进行披露。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传统超市企业对于临期食品及食品浪费的数据监测尚有欠缺。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对于企业临期食品专区或在售货架上的商品增减变化情况的问题反馈中,46.8%的超市企业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在对临期食品的处置方面,调研显示,目前连锁超市、便利店处置临期食品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在卖场、门店专门设置临期食品的货架或区域,集中销售临期食品;第二类,退还供应商或与供应商换货进行处置;第三类,少部分企业参与食品捐赠。

  业内人士表示,要加强对“临期食品”安全性的宣传,并加强对市场端的临期食品信息沟通及传递的管理,鼓励商家正确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推出食品捐赠相关支持政策,政府牵头培育和设置更多的食品捐赠渠道或单位,如临期食品集中处理点,或探索政府采购临期商品,调配给有需求食物的单位及相关机构等。建议政府定期统计和公布食品浪费数据。

  随着反食品浪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逐步向消费层渗透,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临期食品。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规范落地,会进一步推进临期食品行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上一条:十一化建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