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明确了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关键因素,也是城市更新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保留对内在文化家园的眷恋,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更是沙家浜镇一直关注的美丽乡村建设命题。一、凝聚文化活力,探寻唐市百年烟火。文化,是一座城市不断沉淀的独特印记,也是城市迭代发展的内在动力。透过沙家浜镇独特的文化符号,为读懂历久弥新的江南水乡生活提供新的注解;尊重唐市乡村遗存于历史的风俗风貌,才能塑造不一样的小镇生活。沙家浜镇唐市作为一个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镇,这里曾经集市繁华,商铺林立,民间更是素有“东乡十八镇,唐市第一镇”之说。街上南货店、绸布庄、面货店、酒家、点心店、腌腊店、银楼、茶馆、书场、典当、油坊、米行、鱼行、木行、竹行、烟铺比比皆是。“走过了街上的597块青石板,才算真正到了唐市。”镇上有条石板街,南起老水利站,北至繁荣桥,全长约600米。其中繁荣桥至南新桥近400米为石板路面,明代所建,有近500年的历史,靠尤泾河,为南北走向,临水而建。整条街用横铺于路面的花岗岩石条板铺成,共有597块。现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石板街东西两侧民居错落有致,大都保留着清代建筑风貌,清式的木窗、木门,幽深的巷道,古朴典雅,传承着百年繁荣,演绎小镇居民淳朴的生活日常。二、践行文化特色、还原小镇原始风貌。文化的保育,在于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塑造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唐市古镇修缮工程,作为沙家浜镇携手华侨城集团共同实践常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作项目,在尊重唐市古朴建筑所代表的城市文化特色和乡土情结基础上,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将整个古街修缮,重新包装。通过提取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将明清遗存的江南水乡、民国印记的人文会馆、近代剪影的工业遗迹、现代活力的芦苇湿地等进行保留,充分实现对风土人情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利用。建筑结构焕新,以万安桥为例,明成化初年建,架木为梁。清乾隆四十二年,里人易木为石,为单孔石拱桥。1976年市河段拓宽,改建水泥桥。唐市古镇在对其修复时,保留了桥体部分原有的混凝土结构,新建部分为钢结构+防腐木格栅,通过60米长的桥体依次排列这种逐渐变化的状态,形成一条蜿蜒的曲廊,疏密变化中凝练着历史古朴厚重。建筑细节修缮,以石板街为例,近五百年的历史,东西两侧错落有致的民居,大都保留着清代建筑风貌。在唐市古镇的修缮过程中,通过对建筑现状充分调研分析,保持原梁架结构形式,对危险的构件进行加固或更换;增加花檐滴水;按原有传统风貌恢复传统木门窗;重新恢复原有墙面;修复大门两侧檐柱前砌垛头……三、增强文化传播、共建人文生态小镇。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沙家浜镇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唐市古镇修缮工程在着力于老建筑的保护之外,也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和原住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让文化建设具备在地性,能够更好地融入唐市原住民的生活。在修缮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原住民的时光对话,通过走访送了一辈子书信的92岁老邮差、在老街上开了65年理发店的苏爷爷、箍桶老手艺新传承的代表郁师傅等,携手原住民一起开展“人文生态小镇共建计划”,让文化乡土回归原住民的生活,让文化风情浸入旅居者的向往。同时,为焕发小镇浓郁的文化气息,唐市古镇定期展示花边、评弹、古琴等常熟传统民俗和技艺;在原址修缮的杨彝纪念馆、望贤楼等,组织专家学者论坛和电影放映会;以“芦荡四季,春见时光小镇”和“金唐入梦:86400″时光来信”等大型文化活动,生动表达了在地文化元素与当地居民生活、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强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