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机床及机器人 > 文字新闻
全球第二代协作机器人面世 制造业格局或生变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艾利特机器人“CS”产品宣告面市。作为全国首个通过ISO13849 PLd Cat3功能安全认证的协作机器人产品,CS系列从硬件到软件全面革新,在安全性、易用性、易维护和可拓展性等方面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例如从硬件层面,一体化、独立双核心主板,高速的系统总线频率,更多的IO端口(控制箱24 DI, 24 DO, 2 AI, 2 AO),更强大的功率驱动能力(控制器24V持续供电能力3A,外接电源6A,工具端24V持续供电能力3A),更强的计算能力和通讯能力。从软件层面,高性能的嵌入式安全控制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扁平、流程图式编程界面,模块化、树形图编程方式与python编程脚本灵活组合,可扩展软件架构,更加开放的自定义界面、指令、组态功能,可定制化的安全配方。

  此次,艾利特CS系列机器人共发布3款机型,CS63、CS66、CS612,分别最大可以提供3kg、6kg、12kg负载,以及可壁挂、可地装、可倒挂的灵活部署方式,也为企业安装部署带来极大便利。此外,艾利特机器人定期举办的人机交互操作培训课程,也有望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学习成本。目前,CS系列机器人可应用领域涵盖3C、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及服务等多个行业。

  因人机协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高精度和智能性等问题,协作机器人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同时,因外企垄断所导致的高昂价格也令国内制造业企业望而生畏,严重影响中国工业的自动化进程。不过,随着艾利特机器人宣布对这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中国制造业在该领域所面临的“受制于人”局面将得到根本改观。未来,伴随第二代全球协作机器人的市场普及,中国工业自动化的进程有望提速。

  协作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与产线工人一起协助生产的一类机器人的简称。通过机器人换人和人机协同,协作机器人将机器人工作的高效和人类的智慧高度融合,从而实现产线的自动化升级并达成产品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效果。相比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具有人机协同、工作半径小和工作更安全精准的特点,并能适应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受到一些特殊生产企业尤其是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强重复劳动的企业青睐。目前,协作机器人在3C、汽车、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在中国,由于国外技术垄断、价格昂贵等原因,协作机器人并未得到大面积普及,从事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企业也寥寥无几。

  什么是全球第二代协作机器人?

  艾利特认为当前第一代协作机器人聚焦于安全协作、编程容易、部署灵活等方面。第二代协作机器人在第一代协作机器人基础上,更注重于智能性、平台性、开放性、互联性。CS系列机器人,在立项之初,就承载着艾利特CS项目组所有成员最朴素的信仰:“要做就做最牛的产品”。从底层的操作系统、嵌入式的硬件软件、工艺包与顶端算力、协作机器人的模组关节技术等方面,艾利特均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借助艾利特机器人强大的技术生态和产品开拓性,不仅迎刃解决了第一代协作机器人普遍面临的技术堵点,而且还在智能性、平台性、开放性、互联性等方面大幅领先同类企业。在生态拓展方面,CS系列机器人提供模块化的GUI人机交互界面和自定义插件,方便用户集成和拓展。

  CS系列机器人研制成功的背后,是艾利特机器人研发团队的艰辛付出。知情人士表示,为获得核心技术的突破,艾利特机器人产品研发团队经受了疫情的无情考验、初创企业资金匮乏的困扰和外企对技术的封锁,历经三年潜心研究并耗资2个亿,方才取得历史性突破。其技术研发难度之高,研发过程之曲折,远远高过项目组很多人的想象,从一开始为了梦想,到后期的脚踏实地,也客观地反映了项目立项三年来的情况。“越是接近收尾,我们越激动,在走通了路之后那种一步一步把它实现出来的感觉,是很美妙”这就是项目组成员的心理写照。

  CS系列产品的成功研制,让我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和产业转型成为可能。后疫情时代,受地缘政治、国际冲突升级、人力短缺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多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产品竞争上升和财务成本压力加大等难题。CS系列产品的研发成功,让更多生产制造商、第三产业服务商、多种场景化服务商等的数字化升级,有了更多可选择性。

  艾利特机器人创始人曹宇男表示,精细化和科技化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在全球40%中小企业贡献全球70%产能的情景下,优化产线人力成本结构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作为科技型企业,艾利特机器人愿与技术生态上的众多合作伙伴一道,通过前沿技术的引入和融合,赋能技术升级的每一个环节。希望CS系列机器人的出现,能为中国产业自动化升级送上新的选择方向。

上一条:汽车股集体上涨,商务部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