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今年以来,合肥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克服困难,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一件件暖心的实事,见证着一年来合肥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印证着群众在合肥高质量发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收获的幸福质感。
每到中午,蜀山区南七街道科企社区的老年食堂就热闹起来。附近的老人们陆陆续续赶过来,他们可以在这里吃上一份热气腾腾、价格不贵的午饭。
自食堂开张以来,78岁的徐云娥和老伴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儿女在外地工作,老伴有脑血栓需要照顾,我根本没时间做饭。”在徐云娥看来,开在社区里的食堂既方便又实惠,解决了自己老年生活的“大问题”。这里不仅离家近,而且环境卫生,饭菜可口,一荤两素的米饭套餐,使用优惠卡后不到12元。老两口的吃饭难题解决了,还能和老邻居们唠唠家常,这是徐云娥一天里的幸福“食”光。
在合肥,像这样的老年食堂和助餐点如今已建成860个,其中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569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91个。
为推动全市积极设立养老助餐点,构筑助餐服务网,合肥还创新发展了“机关社区食堂+养老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养老助餐”“智慧+养老助餐”等8种养老助餐形式。
“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像老年助餐食堂这样的“关键小事”,今年合肥做了很多,也投入很大。今年1~10月,全市民生支出910.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3.6%。
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入,换来的是民生事业提质、群众获得感升级。
就业,一头牵着民心,一头连着发展。
“从提升刀功到烹饪菜肴,我学习了很多课程。这次培训不仅长了见识,更让我多了一项就业技能!”近日,包河区烟墩街道居民池翠萍高兴地说。
年近五十的池翠萍曾经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得知2022年度包河区“新徽菜·名徽厨”技能培训第一期招生的消息,她立即报名。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池翠萍结业后成功就业,成为一名专业厨师。
今年以来,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鼓励支持培训学校建设“新徽菜·名徽厨”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新徽菜·名徽厨”就业技能培训,再通过辖区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荐学员就业,目前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我们希望包河区打响美食品牌,让徽菜的名号越来越响亮。”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打出组合拳,对“新徽菜·名徽厨”技能培训给予支持,对创业者加大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来,合肥市多措并举“促就业”,聚焦服务重点群体就业,通过举办大型引才活动、校园宣讲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延伸就业范围。截至12月初,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招聘会3737场,推介就业岗位60万个以上,招引24.8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合肥聚焦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推进落实省市暖民心行动,完善帮扶机制,失业人员再就业4.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554人。
“一老一小”,是每个人最放不下的心头牵挂。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没想到这么方便就完成了转诊!”在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神经内科诊室内,居民刘泽育惊讶地说道。原来刘泽育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社区医生直接安排了市二院的绿色通道,不用排队而且按照社区的收费标准,社区医生还能同步看到三甲医院专家出具的诊断报告。
据了解,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瑶海区依托辖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甲”医疗资源优势,将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辖区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发展共同体,建立“瑶海区-市二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的一体化服务,通过专家下沉、信息互通、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等多项服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的,还有孩子的教育。
在肥西县上派镇绿锦家园小区内,几栋色彩艳丽又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肥西县公办幼儿园托育一体化试点园——上派镇中心幼儿园花木城分园。下午5点,这里的孩子正在享受延时服务带来的“五彩时光”。
自今年9月以来,肥西县全面推进托幼一体化,实现所有公、民办幼儿园全覆盖,并采用“5+N”模式,实行延时服务弹性机制,积极开展安心托幼行动,坚持公益普惠原则,让家长无后顾之忧,也让幼儿在延时服务中实现个性和多元成长。
据介绍,在今年前十个月民生支出中,教育支出185.9亿元,同比增长9.9%;卫生健康支出90亿元,同比增长24%。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一个个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答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合肥,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