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在望都县赵庄镇西张庄村的高产示范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建威在地里拨开麦苗仔细查看墒情苗情。
“今年冬小麦的墒情不错,再加上大多在适播期播种,出苗质量较高,总体情况比去年要好。”王建威告诉记者,今年就是在这片示范田里,创下了保定小麦亩产新纪录——803.1公斤。
创纪录的马兰一号在推广,王建威还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了马兰六号、冀中麦八号等新品种,并试着在整地效果较差的地块,推行新的密行匀播技术。“明年就一个想法,继续打破咱们保定的小麦亩产纪录,向着河北省记录迈进,争取更好的结果。”
王建威的努力,正是保定市认真落实中央、省有关决策部署,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保粮食安全作为保经济安全、保社会安全重要举措的一个缩影。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作为粮食生产大市,保定常用耕地797.0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0万亩,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
在保定,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坚持底线思维,树牢风险意识,立足抗灾夺丰收,全力实施粮食稳产专项行动,把粮食生产责任细化到乡到村到地块,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保定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粮食生产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实现“良土+良种+良法+良机”系统集成,2022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受去年秋汛影响,全市小麦播种普遍推迟10天左右(晚播266.7万亩),小麦苗情长势总体偏弱,三类麦占播种总面积的87.5%,夏粮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春季以来,我市气象条件总体较为适宜,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扶持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开展了小麦“促弱转壮”和“科技壮苗”行动,通过落实精细化水肥管理、适时开展“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克服了大面积晚播造成的不利影响,小麦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38.33公斤,高产示范方单产达到了803.1公斤,刷新了去年797.7公斤的高产记录,标志着我市小麦生产又取得新突破。
秋粮在粮食结构中占大头。今年保定市秋粮种植总面积约609.43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568.78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9.95万亩,大豆净作面积6.22万亩,其他杂粮、薯类面积24.47万亩。在夺取夏粮丰收基础上,我市聚焦玉米、大豆、薯类等重点作物,分区域分作物分生育期制定管理技术方案。
在不同作物关键生育时期,坚持气象灾害预防和病虫害防治两手抓。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加强后期管理。指导农民利用地表水对遇旱地块适量灌溉、适当晚收,延长灌浆期,提高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落实减灾措施,对个别因风雨等气象灾害发生倒伏的玉米地块,根据不同倒伏程度分类处理,确保了秋粮丰收到手。
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
今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652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952万亩,覆盖保定市14个县(市、区),任务数量排名全省第一。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可以提升15%,耕地利用率提升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0%,节约用水20%-30%,节约用电30%,节约农药19%,节约化肥13%,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极大提高了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种好地,还得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今年我市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对农资市场价格上涨形势,及时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确保政策足额兑现到户;全面实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自然灾害保险,财政补贴应保尽保;开辟新险种,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户全部购置价格收益险;落实中央、省种植补贴,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200元;筹措落实农业节水灌溉补贴资金,降低粮食种植成本,保障种植户收益;落实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形势及时启动收购,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正是在一系列“组合拳”下,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12.43万亩,单产413.85公斤,总产量418.99万吨,在近10年粮食总产连续增加的基础上,实现总产、面积、单产、效益“四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