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贝奥路办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深秋时分,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一栋大楼四楼的办公室里,63岁的贝奥路创始人卢建熙讲这话时,深谋远虑,满怀雄心。
虽然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但这家骨科生物材料企业的当家人说,中国经济,特别是上海经济的强劲韧性给了他最大的信心,其次则是企业自身的稳健成长和长期向好。“今年,员工保持稳定、创新没有停止,产值持续增长,三大要素一个不缺,低碳绿色可持续,这样的企业何愁不好”
从22年前,留法博士卢建熙教授携全部技术和资金回国开启创业之路,在闵行创立贝奥路公司,将在国外多年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也由此开启了闵行海外留学生企业的创业先河,到如今被评为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第一批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骨科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贝奥路的22年,虽然也曾风风雨雨,但始终坚持“存在为患者,创新为人类”,如今企业发展规模不能算大,但企业走得顺畅,在中国,脚步很稳,根基很正,未来很好。
卢董、卢医生、卢教授、卢总?采访之初,看着身穿白大褂,捧着电脑,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卢建熙,记者瞬间有点发懵,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卢建熙已经自报家门,侃侃道来。
“我这个企业,是因我而起,因骨而生,因时而兴的。”他说,企业运作到现在有20多年了,员工现在有40多位,我们的产品基本覆盖人的全身,从高纯度β-TCP口腔骨粉,到脊柱融合器可降解活性填充骨,再到超极限缺损修复的骨发生器、个性化3D打印组织工程人工骨、仿生增强型可降解截骨楔形块等等,全都是围绕骨修复体的系列产品……”一系列专业的表达,如数家珍。
但这在卢建熙身上是太正常了。在去法国留学之前,他已经当过9年骨科医生,留法9年后,已经在法国材料学界拥有一席之地的他,就想着找块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前有骨科医生的经历,后有材料学家的造诣,他渴望把自己研发的产品直接用到临床上,磷酸三钙和以它为主的系列产品,就这样在闵行,开始了它在中国、也是全世界的第一次使用。
“看起来我们的产品很多,但其实全都围绕着骨头。”卢建熙笑言,自己的企业那么多年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骨修复。
但你真想不到,这个只做一件事情的企业,做成了什么?迄今为止,贝奥路已经与45家国内外合作单位,发明42项国际和中国专利,5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63项国家和省级课题,58项科学技术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卢建熙本人也担任军科院、中科院、上海交大等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同时也担任了上海市和国家科技部的专家。现任国家外科植入物标准委员会副主委。
称其为生物材料行业的领头羊毫不为过。目前在国内,贝奥路的产品已经辐射到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2000多家三级医院,近万家医疗机构。30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因为贝奥路,重新支楞起胳膊,迈开了双腿,恢复了强健身材。不仅如此,数据显示,因为使用贝奥路的产品,患者的医疗费用下降了,因医疗受到的二次伤害减少了……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又是三类医疗植入产品,属于医疗领域里准入要求最高的产品,卢建熙很忙,但他竟然还有空照顾他精心养育的花花草草。他怎么安排他的时间,他最关注的是什么?
“我最关注的是研发”!卢建熙说,“我把50%的时间用来做研发,10%的时间用来做管理,10%的时间出去做手术,当然还要带学生。”除去这些,其他都是业余时间。
从基础材料研究开始,再到创新材料使用,这件事情,让卢建熙和他的团队成员乐此不疲,特别是细胞、材料、血供三位一体的微结构影响生物效应问题。卢建熙说,生物材料领域的骨结构运用,涉及到细胞动力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人体骨骼的支撑结构和修复结构是两回事,一个产品的设计研发,没有上千次会议,近10年的时间,绝计是下不来的”。
今年,尽管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但贝奥路依然发展得很不错,产值相比去年增加了20%。卢建熙说,“我们今年招了5个研发人员,其中2个还是博士后,40多人的团队,创造出亿万元的市场容量,产品质量高于国外,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5成,科技型企业做到我们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目前,贝奥路计划或已着手研发的产品有14个。这些不断推出的创新产品显然是贝奥路的优势,也是卢建熙的兴趣所在。从创业伊始,一直到今天,卢建熙仍旧坚持着每天5点起床的习惯。今年的9个专利、4个标准、2项课题都是他每日晨间功课的结果。此外,他还报了一个奖,所有材料全都出自他的笔下,他说他喜欢这样的感觉,自己的事情就想自己一手一脚去完成它,做好它。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比起其他企业忙着增资扩投、收购转让,或者玩着资本游戏,妄图收获下一个惊喜,贝奥路还是老老实实地发展着,不激不厉,一步一个脚印。
做强终端,做实中端,是贝奥路现在努力的主要方向。为了这个目标,卢建熙现在努力成为牵拉起中端和终端的桥梁。记者在一个视频上看到了卢建熙亲自动手术的过程——为一位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实施由他发明的“架桥引血救头”手术。
视频上的这台手术,前后时间不过七八分钟。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这台手术仅用1厘米的切口和骨头上打的小孔,采用他们研发的专用手术器械把坏死的骨头吸出来,把生物材料放进去,再把有用的骨髓填充回去,这个手术就完成了。此后,生物材料将和人体自身干细胞共同作用于人体,逐步“长出”新的骨头,患者也就获得了新生。
整个手术过程,卢建熙娴熟而自信。他介绍说,贝奥路提供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治疗理念,“其中包括一套治疗技术、一套植入产品,还包括一套手术工具”。这样“三合一”的产品,是他亲自上手术台的主要原因,“新观念下新的操作手法,是传统手术医生最欠缺的,所以我要带个头,传递给他们这样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就这样,新产品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理念,也使得传统手术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骨缺损患者每年有600万、股骨头坏死1000万、膝关节炎3000万、腰颈椎疾病8000万。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既是生物材料应用的广阔空间,也是科技为民的巨大市场。“两年前,我们企业的销售只有1个人,今天已经达到8个人,5年内,我们的目标是达到50个人!”卢建熙扳着手指,说着下一步的打算,每年争取要有一个新产品上市、打算成立一个科研发展基金、特色更多材料界精英加盟到企业……
他用手指着记者对面的一幢办公楼,“那里将是我们的上海市骨科生物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这个中心是上海市科委于今年初命名的36家技术创新中心中的一家,贝奥路是唯一的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中心。可以说,这个中心的成立,是带着使命而来,又是奔着任务而去的。特别针对骨科生物材料研发与制造瓶颈,即“三缺依”现象: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标准体系,由欧美主导话语权;缺乏多学科交叉人才和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医用高纯原材料和高端器械主要依赖进口。
展望未来的卢建熙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63岁的人,他笑着憧憬:“该中心将联合5家企业,上海六院、九院、新华、西京等4所医院,上海交大、东华大学等10所院校,组成一个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院校为辅佐的创新体系。”高纯原材料的开发、创新材料的转化、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数据的搜集与利用,一系列骨科材料的新发展,让卢建熙感觉办了22年的企业,仍旧像个新生儿一样,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探索的乐趣。
“存在为患者,创新为人类。”卢建熙说,企业到了浦江后,得到过市区镇政府大力支持,他有信心,5年内产值突破2个亿,把企业发展嫁接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做出更大的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