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作坊式村办厂,成长为全国减速机行业排头兵,秘诀何在?
获得全国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填补国内空白的核电循环水泵驱动变速装置,打破国外20年技术封锁的工业机器人关节用精密减速器,建成集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传动科技产业园……
励精图治,只为打磨减速机行业的精品。几十年来,江苏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用自己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对减速机产品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泰隆的产品是减速机,但是我要让泰隆的发展不断加速。”这是泰隆董事长殷根章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在殷根章眼里,“工匠精神”便是点亮企业发展之路的一盏明灯。
时光回到1982年,泰隆的前身——南殷纺织仪器厂正濒临倒闭。危难之际,殷根章挑起了这家村办厂厂长的重担。“要让厂子起死回生,就必须要有自己过硬的拳头产品。”那一年,殷根章辗转市场3个多月,拿到了1万多元的减速机订货合同。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合同,殷根章下定决心:无论多苦多难也要完成合同,并且每赚1万元,就拿出80%的利润用于产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一定要在减速机产品上做出点名堂。
凭着这份执着,企业不仅当年就研制成功齿轮减速机,有了自己的定型产品,并且,先后建立起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传动机械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隆-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利年申请量达30件以上,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江苏省首台套RPG辊压磨机齿轮箱、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水利发电变速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引领行业,核电循环水泵驱动变速装置填补国内空白,成功安装到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与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克工业机器人关节用精密减速器,打破国际巨头对中国20年的技术封锁,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处全国领先地位。
多年来,泰隆始终坚守自己的主业减速机的生产制造,即使在多元化产业盛行时,也没有动摇。2006年,企业邀请国内专家进行诊断,毅然撤销了原有的电热电器、印刷机械两个板块,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加大主业减速机生产制造的研发,推进产品的换代升级。
尤其这两年,面对疫情带来的“大考”,泰隆集团在主营业务上更没有退缩,企业危中寻机,瞄准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扩大产能等关键环节加大投入,“砸”下30亿元建科技产业园,重点打造以机器人关节用精密减速机、水电核电等重大传动装备、新基建专用减速机为代表的高端减速机配套产品,于变局中开新局,抢占市场竞争主动权。目前,企业每年推出高新产品8到9个,极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去年全年完成开票销售20.08亿元,今年目标锁定21.8亿元。
泰隆机械集团公司数控编程员、高级工程师凌建军,大学是一位历史系文科生,毕业来到泰隆后,从学徒做起,一干就是20多年,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成长为一名数控机械操作和编程专家,获得江苏省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他编辑的《坐标系转换程序》入选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江苏工匠创新成果展。
以工匠创新引领企业创新,以劳模精神培育技术工人。泰隆将技能人才建设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专门拿出了一揽子举措,为一线员工们搭好“成长梯”。推出了技能人才“个、十、百、千工程”,在泰兴职教中心设立“泰隆班”,在江苏大学为定向培养学生设立“泰隆奖学金”。加强培养的同时,还建立了内部“赛马”制。每年举办一到两次技能大赛,营造人人钻研、比学赶超的技术创新氛围。在企业数控车床一线操作十多年的员工鞠向阳,调整了模块化减速机箱体镗孔0.01的误差,避免了客户可能产生的数十万元经济损失。一线员工卜永祥研发的"立式摆线针轮减速机加载测试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泰隆900多名一线工人中,有573人获得技师以上职业技能认定,远远高于同行14%左右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