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大,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少亟待破解的课题。市工信局将深刻领会市委‘促发展、补短板、解难题、精管理’的思路要义,创新突破,主动作为,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效助推常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晓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多年来,传统产业转型一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请您介绍一下,今年市工信局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这项工作?
朱晓峰:去年底召开的市委扩大会议和今年的市政府扩大会议,都指出了常熟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发展比较粗放”以及“集约发展水平不够高”的问题。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我们要更加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重点围绕这些问题来开展工作。
市工信局将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以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为抓手,坚持需求侧、供给侧、服务侧三方综合发力,实施重点项目,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服务平台,打造智造生态,以制造智能化培育发展新动能。以传统民营企业为主,确定200个智能化改造导向项目和50家重点智能装备 (产品)企业,实施动态跟踪服务和项目化管理。在对1300多家规上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水平评测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传统特色产业,完成100个智能车间的免费诊断。每个行业锁定2-3家目标企业进行重点服务指导和示范创建,并积极探索5G智能工厂应用试点,引领带动重点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健全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商、专业装备制造商、运维升级服务商“三环生态链”,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全年力争新增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家,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1800台(套)。
针对传统企业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普遍比较弱的现状,市工信局将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在传统产业转型中的引领力。今年将重点培育100名企业CIO(首席信息官),引导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针对面广量大的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自主改造难、寻找服务商难、改造完成后续服务难以及资源比较缺乏等四大难题,推进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传统中小企业通过上云上平台来实现提质增效。
今年,市委、市政府首次表彰了亩均税收50强企业,但其中传统企业占比偏小。今年,市工信局将更加突出“亩均论英雄”导向,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有效落实好水电气价、税收、供地等差别化叠加政策,真正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导向机制。在去年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推进“零地增长”,在审批瓶颈、条件设置上进一步创新突破,不断扩大试点成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研究制定镇村两级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指导工业集聚区分类实施优化提升,持续推进低端低效产能淘汰退出,通过“腾笼换凤”实现存量优化。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怎样谋划好常熟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
朱晓峰: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常熟工业经济正在转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作为工信部门,重点要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来对标对表。工业增加值率和新兴产业占比是衡量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每年推动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还要重点做好新兴产业壮大、先导产业布局、自主品牌企业培育三篇文章,增强常熟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常熟制造的新优势。
围绕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群的目标,市工信局将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先导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以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促进一批产业链项目落地,助推常熟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加快布局发展;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商,在服务好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同时,加快智能制造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围绕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精心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通过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地标型企业、领军型企业。与此同时,围绕助企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快打造政策服务云平台,致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政策顾问服务;完善企业服务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助力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