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蔬菜生产是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茬口,也是“两节”期间蔬菜供应的有效保障。当前正处于越冬蔬菜生长、春提早蔬菜备播关键时期,而冬春为雨雪、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多发期,为有效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不利影响,指导各镇(街道)切实加强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特制定本意见。
一、冬春育苗关键管理措施
当前正是春提早茄果类、瓜类育苗关键时期,要选择耐低温弱光、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品种,落实种子、基质消毒措施,推广应用工厂化育苗和嫁接育苗技术,科学温度、光照及肥水管理,培育健壮秧苗,为蔬菜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温度管理。通过铺设电热线,增设小拱棚,加盖保温被等措施增加温度。移栽前7—10天进行低温炼苗,以利后期缓苗;二是光照管理。适时揭盖保温被等覆盖物,低温、连阴雨天要晚揭早盖,以增加透光,有条件地方可采取人工补光措施。连阴或雨后骤晴,应间隔或逐渐揭开外保温覆盖物,使秧苗逐步适应强光,避免植株萎蔫;三是肥水管理。幼苗出现茎细、叶小、色淡等脱肥症状时,应及时追肥,可适当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以促进秧苗健壮。浇水宜晴天上午进行,防止午后浇水后夜间棚室湿度过大,致幼苗徒长及诱发病害。阴雨天日照不足且湿度高时不宜浇水。
二、露地蔬菜生产管理措施
露地越冬蔬菜主要包括大蒜、菠菜、小白菜、甘蓝、莴苣等耐寒性蔬菜。一是适期播种移栽,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及茬口安排,选择晴天上午播种定植;二是防寒保温,寒潮来临前,使用无纺布、薄膜、农作物秸秆等材料覆盖蔬菜表面,减轻蔬菜冻害,或提前喷施相应植物源生长调节剂或全营养叶面肥等,提高蔬菜抗逆性;三是肥水运筹,定植前要施足基肥,栽苗后浇足定植水,促进缓苗。于寒潮前2—3天,选择晴天浇灌增墒,减慢降温速度,降低低温影响。寒潮后,待天气回暖地温升高,再视墒情适时灌溉。
三、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措施
(一)温光管理。保温增温方面,采用“大棚+拱棚+地膜”等多层覆盖种植模式,增覆无纺布等,保持棚内温度。如遇极端低温,可采用电热风机、水暖循环等增温设备进行加温,确保蔬菜不受冻害。光照管理方面,及时更换透光率差的老旧棚膜,选用PO涂覆膜、流滴膜等透光性好的多功能薄膜。晴好天气保温被等覆盖物要适当早揭晚盖,阴雨天气要晚揭早盖,增加透光,促进作物生长。雾霾或阴雨天情况下,有条件的要适时通过植物生长灯、LED灯等进行人工补光。
(二)肥水管理。肥料管理上,增施有机肥,减少氮、磷化肥施用,适度增施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及微生物肥料,控减化肥用量。鼓励使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高效水溶肥替代常规肥料,严禁施用未腐熟农家肥。寒潮来临前,可适当喷施氨基酸、腐殖酸、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水分管理上,冬春季低温寡照天气多,低温连阴天期间尽量少浇水,连续低温天气后,蔬菜根系生长很弱,必须待根系恢复活力后再浇温水,以防止沤根死苗。晴好天气,要加强通风排湿,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三)植株调控。春提早茄果类蔬菜,要及时进行整枝、打杈、吊蔓,摘除老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平衡秧果关系,避免植株早衰。温度过低影响座果,科学使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座果率。及时疏去无效花、小果、畸形果,提高果实的整齐度与商品性。花菜生长后期可采取折叶措施,保持植株间通风良好。低温下果菜类蔬菜要及时采收,以平衡秧果关系。
四、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为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的方针。一是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实行科学轮作,合理应用芹菜、葱、蒜、蓖麻等伴生栽培防控病虫害,实行深耕高垄栽培,采用黑色、黑白双面、银黑双面地膜覆盖以保温除草防虫,严禁使用超薄地膜;二是物理防治,根据条件科学选用温汤浸种、两网一灌、两板一灯、性诱剂、食诱剂、臭氧消毒机和除湿机等产品、技术及装备进行病虫防控;三是生物防治,应用芽孢杆菌、生物农药等防控病虫害,注意生物农药不可与杀菌剂、碱性农药一起使用;四是化学防治,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替代部分化学农药,必须施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原则,并且在施药的方法、次数和用药间隔期等方面都应严格按规定进行。
五、蔬菜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天气预测预报信息,提前做好灾害性天气应对预案,储备生产物资,灾前灾后科学应对,切实减少因灾受损,保障蔬菜生产稳定、供应均衡。一是修缮加固棚室。及时检查加固棚体,修补或更换破损棚膜,更换老旧骨架材料,增设支撑立柱,紧固压膜绳;二是做好棚室保温。夜晚及寒潮前应紧闭棚室,覆盖保温被、无纺布、二道棚膜等覆盖物,提高棚室保温性能;三是及时清沟理墒,确保灌排通畅,避免大棚内外积水,造成冻害渍害。加强雪天巡查,及时清除棚上及棚间积雪,防止棚室受损;四是及时采收上市。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对已基本达到收获标准的蔬菜要及时采收,以降低植株负担,提高抗逆能力,减少因灾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