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5个省份7个国家,帮助1235位烈属找到亲人……11月21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项目名单公示结束,由海曙区选送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客葬异乡英烈回家”志愿服务项目、“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表现亮眼,双双摘金,实现海曙志愿类国赛金奖“零”的突破。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把敬意献给英烈,把关爱献给烈属,把感恩送给所有为烈士奔跑的志愿者们,这是属于大家的荣誉,愿我们不忘初心,无问西东,一直奔跑在路上。”拿奖后,“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发起人、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在朋友圈写下感言。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孙嘉怿,从小就对老兵、烈士有着深厚的情感。自2012年踏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后,她就没有停下脚步。2017年,孙嘉怿在微博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话题,阅读量已超过7300万,网友参与互动3.5万人次。
一张泛黄照片、一些只言片语,几乎每天,孙嘉怿都会在网上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烈属的留言,他们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亲人。寻亲路上,也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与她一起,他们有些是热心的年轻人,有些是曾被帮助的烈属。从最初一人,到如今460余人志愿服务团队,这些志愿者,都心甘情愿为烈士奔跑着。
10年来,“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走访了国内25个省份和地区,还远赴朝鲜、越南、老挝等7个国家收集烈士资料,足迹遍布712座烈士陵园,建立起近4万条革命烈士数据的信息库和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帮助1235位烈属成功找到亲人,其中37%的直系亲属在有生之年实现了“家庭团圆”的愿望。
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吕卉来到海曙向孙嘉怿了解项目情况,在深入调研后,她将“推进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递交到全国两会,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关注。去年年初,“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在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孙嘉怿和团队成员也在不断拓宽为烈士、烈属服务的内容,此次同样拿下金奖的“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是其中之一。
岁月更迭,不少烈士遗物存在照片模糊不清、书信证件破损严重等情况,家属急切盼望修复并做保护处理。2021年,“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顺势推出,组建了以宁波财经学院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团队,通过一位位“时光修复师”的巧手,让原本破损遗物恢复往日的色彩、焕发新貌。截至目前,团队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遗物160件,成功修复39件。
不仅巧手修遗物,大学生志愿者还用文字、影像记录红色遗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举办红色文书修复展以及宣讲等方式,让红色遗物背后的故事长久流唱。作为“我为烈士修遗物”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李悦婷也是浙江省首批“00后”理论宣讲员,当下她正结合亲身经历,宣讲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在修复一份份烈士遗物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它们值得更多的人听见。”
“我为烈士来画像”“我为烈属代祭扫”“英烈故事我来讲”“我送英烈回家去”……一个个从烈士寻亲衍生出来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温暖烈属的同时,也鼓励“90后”“00后”甚至“10后”参与其中,赓续红色血脉。“每一位英雄都是一座精神丰碑。”谈及未来,孙嘉怿希望组建一支“红领巾宣讲队”,把烈士背后的故事整理成册,以音频的方式记录,推动英烈文化走进青少年,激励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