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顾绣)传承基地、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及四行天地·文创新岸共同主办的2022非遗国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行仓库举行。来自美国、瑞典、法国、西班牙、泰国和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非遗国潮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进行探讨交流。
如今,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关键词。
何为“非遗国潮”?
本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连接现代生活,参与并引领国潮发展。
非遗自带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身份认同感,作为本土文化中最被认可的因素与国潮的结合,既是古老的文明在当下的新生,也是年轻群体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背后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会议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基础上,探索非遗国潮在生产、传播和消费领域中的新思路、新机遇和新战略。“非遗国潮”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保护提供了全新范式。
在开幕仪式中,百联集团上海河岸商业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谭晓栋致辞,她表示,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园区金融、抗战、建筑和滨河四大文化的传播一样,都需思考如何用符合新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诠释文化赋能传承,未来,四行天地·文创新岸也将进一步探索园区与非遗国潮的有机结合,共创有温度、有灵气、有发展的文化体验区,打造世界级滨水中央活动区。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赵炳翔认为,此次非遗国潮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对于高校学科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体现了高校在构建学术平台、推动学科发展、培养研究团队等方面取得的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顾绣)传承基地主任朱恒夫在发言中总结了基地发展建设成果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他表示,基地将以本次学术会议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原司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原会长马文辉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对于深入理解非遗国潮的内涵,让国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实现国潮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在随后的主旨发言阶段,与会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对非遗的传承创新、非遗国潮的来龙去脉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思考。
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副校长Joy Zhu教授表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一直是紧密合作的伙伴,两校在过去的十四年联合培养了一批具有中国家国情怀、具有一流好莱坞影视技术的学生。她认为,非遗国潮中的动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艘装载着时代审美与先进技术驶向市场海洋的巨轮,是中国青年文化先锋力量。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顾绣)传承基地常务副主任张华系统性地阐述了非遗国潮的源起、助推力和价值反思,对非遗国潮进行了清晰的概念界定和行业分类,梳理了非遗国潮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链条。
下午的专题讨论分为生产与消费论坛和传播论坛两个分论坛举行。
在生产与消费分论坛中,各学者和业界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类别的非遗国潮的生产及消费现状进行详细阐述。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李丽娜梳理了84篇非遗国潮相关消费报告,在此基础上她对非遗国潮复兴的源动力、现状及未来发展做出了思考,她认为,非遗国潮风不仅仅是一种消费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非遗国潮流行的背后,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渐彰显的过程,非遗复兴是对于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和国家底蕴的认同,更是对传统文化、传统审美和中国精神的认同。
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也积极踊跃发言讨论,大家就杨柳青年画、汝瓷“汝山明”、花西子、蓝印花布、广告中的非遗传播、璞真扎染技艺等话题展开讨论。西班牙巴亚多利德大学文学哲学学院的Lidia霍思佳教授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就非遗的传承保护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传播分论坛中,嘉宾们围绕非遗国潮在新媒体平台、数字游戏、数字藏品、影视作品等领域的传播展开探讨和交流。
主办方表示,本次非遗国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探索了新时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路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传播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