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千方百计稳岗位、保就业,超额完成各项就业指标,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数字背后是民生,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我市就业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4772个,完成任务的189.74%;开发短期就业见习岗位1780个,完成任务的118.67%;开发公益性岗位4218个,完成任务的114%;开发临时性专项岗位2390个,完成任务的103.91%;新增技能人才26286人,完成任务的154.62%。按照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要求,在先期20个社区开展“三公里”就业圈试点基础上,全市40%的城市社区共76个推开“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工作。
“我们已享受稳岗补贴近20万元,留岗补助50多万元,6月份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70多万元,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落地,有效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极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困难。”我市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我们坚持稳就业,不减员、不降薪。随着市场的逐步回暖,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企业一定会经营得越来越好。”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我市从稳岗位、扩大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以超常规力度和超常规举措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稳就业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全市就业工作座谈会、全市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市人社局成立扩大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工作调度机制,实行日报告、周汇总、旬调度、月督导,强力推动落实。
“工资发了,心里就踏实了。”今年50岁的李师傅是我市某粮油公司的员工。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李师傅的收入直接关系到全家温饱。疫情期间,曾一度担心企业裁员,或者降薪,怕自己的岗位保不住。而我市的“降、缓、返、补”政策举措,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我市积极落实“降、缓、返、补”政策举措,全面助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累计缓缴86家单位1900余万元,惠及企业职工8000人。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6000余家企业降费约8000余万元。加快补贴资金拨付进度,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让企业“早受益、早稳岗”。发放符合“免报直发”条件的5270户用人单位返还资金1.04亿元,惠及职工23万余人。为31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9.3万元、发放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7.2万元、社保补贴35.29万元。发放2454户停产停业参保单位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1564.95万元。
“在网上看到招工,就过来试试。没想到工作环境这么好,待遇也不错。”近日,在淮南高新区安理社区的淮南新时代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新进员工胡大姐正在忙碌,她笑着说:“没想到现在找工作只要有个手机就能行。”
走进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宣传牌随处可见;坐上公交,就业热线电话挂满整个车厢;打开手机,工作岗位轻点几下便能查询……这是市人社局全方位、沉浸式就业宣传的缩影,也是每一个淮南人看得到的就业新气象。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紧扣群众对就业服务需求,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三公里”就业圈、“2+N招聘”品牌,提升就业技能服务水平,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真正把就业促进行动这项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截至10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17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7.7%;全市共扶持创业2365人,带动就业7000余人。
我市深入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工作,确定了第三方运营机构,研发了“社区快聘”小程序、APP。自6月初平台上线以来,全市“三公里”就业圈快聘平台入驻企业1856家,提供岗位8049个,19145名求职者登记注册,平台累计访问量达140万人次,帮助374人实现了就业。目前,正按照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标准,扩大“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建设范围,加大政策宣传,优化就业服务,提升“三公里”就业圈运行绩效。
掌握“一技之长”,是稳定就业的有效“法宝”。
日前,记者走访了几家培训机构,培训老师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边讲解课程要点,一边现场操作,学生掌握维修、电气焊、烹饪、家政服务等技巧,学习交流氛围十分浓厚。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推开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
依托各类职业培训,为就业人员送上技术技能“快餐”,不仅培养了我市就业人员的一技之长,提高了专技水平,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升了就业人员的就业空间,为就业提供了保障。
为依托企业技能培训稳岗,我市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针对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依托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多渠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提供技能支撑。截至目前,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06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6%。其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10072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7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0.36%。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创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广大毕业学生、下岗职工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劳动者搭起了创业服务平台,达到了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效果。
我市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铺平创业政策“最先一公里”,支持包括贫困劳动者在内的返乡农民工群体创业,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市场准入、证照办理、场地建设、金融支持、水电减免、社保补贴、创业培训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同时,我市大力支持具有创业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精准扶持他们创业启动资金和扩大经营资金,增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带动吸纳更多的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2016年以来,已向农民工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民工群体自主创业。
创业园是创业者创业的实践基地,为创业者创业搭建平台。目前我市陆续建设农民工创业园19家,占地面积1032亩,建筑面积44.06万平方米,带动就业4400余人。为加强农民工创业园管理,充分发挥创业园孵化作用,我市还出台了《淮南市农民工创业园管理办法》,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公布我市各级园区入驻条件、入驻流程和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推荐标准厂房、孵化器、市场商铺等创业平台,从制度上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有力的保证。
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我市深入实施新一轮“创业淮南”行动计划,着力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皖厨创业工程等八大工程。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74.54%,扶持创业2365人,带动就业7000余人。依托江淮云省级青年创业园、省级大学生孵化基地,支持45个高校创业团队免费入驻。创新电子创业券应用,在已发放390万元电子创业券基础上,为特困行业小微企业、重点群体发放10万元专项创业券纾困。
率先在全市召开十大暖心行动之就业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解读就业、创业、失业、技能培训等政策。通过移动、电信等推送短信900多万条次。依托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群、微信小程序、招聘会等宣传推广“三公里”就业圈50多万次。
我市常态化开展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持续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疫情等对就业影响,做好分析研判。跟进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及时防范和化解失业风险。重点加强各类园区企业用工和新业态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情况调查,摸清底数,及时出台针对性举措,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与此同时,我市不断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招聘供需对接平台,促进精准对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常态化开展“2+N”主题招聘活动,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
坚持扩大劳动者就业岗位供给,持续开展“周三就业招聘”“周六人才对接”和特殊群体招聘、地方特色招聘等“2+N”主题活动,着力打造“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接您回家”“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以达到“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目标。今年以来,市人社局依托公共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2+N”系列主题招聘会91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5.3万个,达成意向数5508个,极大提高就业成功率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