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日前出炉的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得益于创新实施涉企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和不予行政强制措施的“3+1”清单制度,我市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举措,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为企业减负1.2亿元。
与此相呼应的是,省工商联、省总商会发布的《淮安市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2年版)》显示:一方面,淮安在2021年度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总体水平跃居全省第一梯队的基础上,评价法治环境优化加速的多项关键性指数今年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全市受行政处罚企业占属地企业比例实现逐步下降,今年1至9月下降幅度达1.46个百分点。淮安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受到省相关部门充分肯定。
念活“三字经”,畅通改革路径。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深化改革是“先手棋”。实践过程中,我市紧扣“建、管、用”三个关键字,以市深改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为“指挥棒”,推出512项免罚轻罚清单,同时面向市场监管领域制定14项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工作随之被纳入市对县区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季度交叉互评方式,倒逼各县区政府抓落实、见实效。此外,我市从正反两个方面发力,既评选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双十佳”案例,又对负面典型案例实行通报机制,由市纪委监委出台《关于深化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尽职免责的操作办法》,消除一线执法人员“我放企业一马,谁放我一马”的思想顾虑。
练好“内家功”,激发机制动能。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发挥机制的保驾护航作用是“必答题”。基于这一考量,我市从强化政策制度的规范功能、行政复议的纠偏功能、信用惩戒的修复功能、合规管理的引导功能入手,综合运用审慎监管、综合治理措施,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调、快监督”,优化涉企案件办理程序,注重行政复议和行政纾解的有效衔接,从源头化解矛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失信企业信用修复率达55.57%,严重失信主体从年初4139家降至9月底的1791家,累计对20起案件涉事企业开展合规引导,在“轻拿轻放”中服务和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打出“连环掌”,释放品牌效应。市司法局以持续擦亮“法润淮商”品牌为目标,推出“法润淮商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实践中,该局依托“立法民意直通车”,常态化收集、梳理、反馈涉企高频法治需求和热点问题,拟定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推动出台护航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的法规规章8件;将包容审慎监管延伸到行政审批领域,对1.6万件行政许可事项和市、县两级42项100个证明适用了告知承诺制;对全市15个领域186项赋权事项进行逐一评估,提升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水平。在“小微企业服务月”活动中,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累计开展普法讲座345场,为472家企业纾困解难,出具法律意见279份,帮助小微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