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整合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创新基层治理和服务方式,近日,我市出台《马鞍山市城乡社区“社区客厅”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推进为民便民惠民“社区客厅”建设。
《方案》明确,我市将以实施社区服务大厅亲民化改造提升为切入点,通过改造传统“一站式”服务窗口柜台,建设开放式“社区客厅”,让“社区客厅”成为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功能大客厅。到2022年底,建成10个以上示范引领型“社区客厅”;到2023年底,完成30个以上城乡社区“社区客厅”建设;到2025年底,实现70个城乡社区“社区客厅”建设任务。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客厅”建设是对城乡社区基础服务平台的一次“提档升级”,也是社区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的一次“自我革新”。近年来,我市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建设“社区客厅”试点项目。在“社区客厅”落地建成、服务民生的同时,也扮靓着城市的“颜值”。
目前,全市已建、在建“社区客厅”共有10个,其中包括1个街道级“社区客厅”。下一步,将在全市各城乡社区全面推广,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社区客厅”。
根据《方案》,我市“社区客厅”建设将充分结合社区规划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居民服务需要等实际情况,采用规划新建或改扩建两种方式,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注重居民群众的体验感、舒适度、参与性,把社区客厅打造成集聚自治性、公益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的社区综合体。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社区客厅”设置全市统一的标识和名称。“开放式”大厅一般设置在一楼,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建设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0平方米,根据实际设置前台受理区、办公服务区、休闲娱乐区、自助服务区、风采展示区等功能区域,配备相关的便民服务设施。
在功能布局上“推陈立新”。“社区客厅”改变传统的一站式大厅模式,在形式上去柜台、去隔断,推行“散座式”“家庭化”“客厅式”服务工作格局,设置功能区域、特色区域,真正实现为居民服务“零距离”。
在服务机制上“新益求新”。推行综合受理、全科办理、走动服务等新机制,设置综合服务受理岗,专门负责接待群众,努力让群众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打造社区客厅线上服务,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推进走动服务机制,让社区工作者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下沉到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解决问题。
注重资源整合。统筹整合居民议事厅、社区学院、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社工站、养老服务场所、儿童之家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以及社工、为老、未保等专业化服务等作用,促进服务设施功能衔接互补,打造民政微治理综合体。
“我们将以社区客厅建设为切入点,更好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个部分,“社区客厅”不单是对现有社区办事大厅的改造提升,还将根据社区居民需要,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议事协商、民主决策等服务,居民关心的愁事、难事、烦心事都可以在这里通过共商共治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