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指数,彰显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活力和动力。2019年~2021年,合肥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234.1、331.6、379.3,呈逐年攀升态势。特别是2020年、2021年的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分别达97.5、47.6。这源于合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如今,合肥已然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海内外人才、科技型企业在这里筑梦耕耘、逐梦前行。
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制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树立“科技即产业”发展理念,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近年来,合肥坚持高位谋划推动,抓好顶层设计,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合肥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调度推进科技改革、科技项目、科技政策等重大事项,利用全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构建了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
除规范化制度外,合肥全力提升创新服务,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同时推动科技攻关机制改革,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难题、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不仅如此,合肥还强化政策资金引导。合肥逐年修订调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运用“借转补”、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74.1亿元、较2012年增长6.7倍。
科技型企业的培育离不开成果转化服务。合肥聚焦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建立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企业与科研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2年,合肥在全国率先组建4个成果转化专班,对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10所在肥主要高校院所,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把成果“宝藏”挖到市场,在肥就地交易、转化、应用。今年1~8月,成果转化专班共摸排可转化成果538项,130家新企业在肥成立。
为破解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融资难题,合肥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形成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作用。在成果应用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先试先用,打造首批155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还要有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合肥坚持以开放胸怀拥抱科技创新,厚植创新文化,充分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深挖企业创新潜力。
坚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获批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协同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获批G60科创走廊城市合作园区8个。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累计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2家,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6家,全市科技特派员达1117人,实现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让科技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每年9月20日设为“合肥科技创新日”,建成运行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积极举办全球科大人创新创业大赛、市“三创”大赛、科技活动周等系列赛事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