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我时刻在感受着肥乡城乡的巨变。
我自幼生活在肥乡区肥乡镇西关村,一处小街巷的院落里。红砖蓝瓦房屋,满院梧桐,还有树上的“吊死鬼”,挂满了我的记忆。那充满童年回忆的院落,寄托着我一抹淡淡的乡愁和一笸满满的梦想。
儿时,每天拿着刻刀在树下刻木头玩乐的时光,成就日后,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肥乡落花堂木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也让我从传承中,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
在我儿时记忆里,农村是美的,美得淳朴,美得自然。习近平总书记那一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激起了我和许多人的共鸣。城里高楼大厦,始终无法给人们带来老宅院里的那种“恬静”“踏实”和隔帘听雨的乐;精美奢华的房屋,终究还是无法替代旧门头上,那个历经百年沧桑的雕刻。
带着“庭院文化是所有文化的始点、也是所有文化的归点”这样的理念,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并把自己的庭院打造成了“美丽庭院”的示范点。
依托古体诗词、非遗木刻、赵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庭院焕新颜,乡情美如画”为建造方向,以“推行文化自觉、提升生活品质、营造归源乡情”为庭院建设格调。摒弃物质层面的堆砌感,着重提升思想领域的弘扬和良好家风的引领。以此助力美丽乡村内善外美,让更多的邯郸人在庭院中引得起乡愁、牵得起乡思、唤得起乡情,引领社会文化方向。
中华大地上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庭院,承载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文明记忆。而如今,依靠工业文明富起来的我们,要让广大乡村变得依旧迷人,让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并进,变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厚重底色,让每一个农家庭院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恬静而有魅力。愿每一个满载中华文化的庭院,浸润每一个大地上的生灵,为伟大“中国梦”汇聚更加深沉厚重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华夏文明福荫众生,共圆我们的党和华夏儿女深沉而厚重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