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启动全市首个“娘家人”共享法庭、全省率先打造县域知识产权馆、创新推出“一照通用”数字化应用、“握手言和工作室”入选全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案例……点滴变化的背后,是十年来我县基层治理朝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转变的生动反映。围绕“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目标,我县坚持以制约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痛点为突破,抓好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不断迭代升级基层治理体系,一幅精管善治的“城市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商户减免2个月租金,商户与房东签订续租2年的租房协议,大家各退一步,如何?”在海燕调解室里,因疫情引发的27起商户减租纠纷被成功化解,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海燕调解室是我县创新打造矛盾化解平台的生动注脚,充分发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潘海燕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信访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除海燕调解室外,我县还扎实推进人民调解“一镇一品”建设,相继推出儒岙“蒲公英”、沃洲“红柿子”、回山“老娘舅”、澄潭“老街坊”、镜岭“心连心”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调解品牌,通过搭建平台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让老百姓有地“找说法”,将矛盾风险化解于无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高水平网格化基层治理,其关键之“器”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共建骨干队伍。4000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170名县委“红色指导员”先后下沉一线,他们如一把把“梭子”,穿梭于楼栋之间,行走在地头田间,持续在协调解决环境卫生整治、公共设施完善、邻里纠纷化解等问题上发力。为精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我县还积极发挥街道“片长”、红色楼道长、社会组织、乡贤等“自治因子”作用,进一步建强网格队伍,凝聚基层强大工作合力。
在县检察院“束光”应用系统,一条救助等级显示为“高”的红色预警信息引人注意。重伤二级、残疾、低保贫困户、特殊群体……工作人员根据关键线索,认定当事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立即启动救助程序。据悉,“束光”应用系统是由检察机关为主导,公检法司为牵头部门,民政、残联等为协同部门的“1+4+N”社会化、智慧型大救助体系,打破了部门数据共享壁垒,实现救助线索“全息感知”、救助环节“全链追踪”、救助质效“全程闭环”。这是我县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上有力探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数字化浪潮不断渗透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加快推动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的一剂“强心剂”,“一照通用”、车辆注销“一件事”等数字化应用层出不穷,给老百姓带来切切实实的数字化改革便利。“未来将打造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数字化场景在基层治理各环节实现全覆盖,将成果惠及于民,助力共同富裕。”县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