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嬗变期。地处皖北的宿州大地,农村的发展跟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轨迹相契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更加同步,宿州农村面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催化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蜕变。
青山绿水抱城镇,古朴乡村嵌田园。一条条干净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整齐排列,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瓜菜成畦,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现在的宿州农村,处处萦绕美丽乡村的气息。
宿州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12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选取36个村子作为示范中心村重点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正式起步。到2013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时,萧县和埇桥区跻身皖北片区先进行列,先进县区比例皖北领先,圆满完成“皖北保先进,全省超平均”的预期目标。
经过前三年多的耕耘与铺垫,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补足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广大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指数持续刷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居住在示范中心村内的群众,生产生活富裕、人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日渐成为大美宿州最亮丽的“名片”。
2016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分水岭。此后,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考核周期减半,建设步伐提档。省委、省政府将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也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范畴同步推进,中心村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统一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全面推进,加速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美丽乡村、自然村整治的梯次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无缝对接。
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显现。全市每个乡镇基本上都有一到两个示范中心村,甚至更多;每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都整治改造一番,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已经呈现出串点成面、连线成片的格局,一个个盆景串成了一道道风景,实现了由一枝独秀向花开满园的转变。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统筹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等几项重点工作。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特色服务业等,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了产业,增加了收入,提升了农民的幸福度和自豪感,走出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美丽乡村既是“物”的新农村,也是“人”的新农村。我市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同步推进软件和硬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农村精神文明以及新型城镇化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城乡各美其美的良好格局。各地还注重保护弘扬农耕文明和优秀民俗文化,挖掘乡土文化潜在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宿州乡村文创产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我市农村地区广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乡镇驻地整治建设任务。现在,这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并进入巩固提升阶段。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力争2020年80%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力争到2020年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当前,我市正处于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各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心同力、真抓实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输送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