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商圈钟声悠扬绵长,钟声里的广陵青春依然。
产业是广陵之基,文化是广陵之魂,古城是广陵之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广陵区GDP连续跨越三个百亿台阶,突破760亿元,年均增长8.4%;老城、新城、古城三城并进,城乡生产力板块协同发展,累计实施城建项目811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
十年间,广陵识变求变、守正创新,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古城复兴、乡村振兴风生水起……在全球产业大变局中扛起“主城担当”,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担起“主城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彰显“主城特色”。
初秋的广陵,天气渐冷,但“稳大盘”的经济发展“前线”,却依然热气腾腾。近日,广陵区恒润海工总投资120亿元的增资扩产项目正式签约。这个年开票销售达200亿元的“大块头”愈发强健壮硕。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十年来,广陵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稳增长、保发展,抓改革、谋创新,始终以“奋斗的姿态”扛起“主城担当”。
十年来,广陵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表率。
——夯实“压舱石”,发挥实体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快建设高端产业示范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当表率:
广陵始终牢牢把发展这把“金钥匙”攥在手中,打开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大门。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以金属新材料及船舶、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先进制造业为基础,软件信息、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观光休闲、产业社区等都市农业为标志,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项目建设上,恒润海工高强度工业用板、宝胜研发中心、世界创新中心等一个个大体量、高层次优质项目落地、结果;在企业引培上,百亿级恒润海工,20亿级新大洋造船、中铁宝桥等一批行业龙头发展壮大。
——牵牢“牛鼻子”,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上当表率:
引进中航沈阳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宝胜研发中心、中航机载……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2人、市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47人;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综合体18个、126万平方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2.7%、76.1%。
——激发“动力源”,发挥身处扬州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以更深层次、更加彻底、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当表率:
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位于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开展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镇街机构调优、审批权限下放、执法力量下沉等五项措施有效推进,基层活力持续迸发;“3550”改革、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等一批“放管服”改革落地落实,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区属国企组建、教育均衡化、开发园区“北优南拓”等改革措施深入实施,一系列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
广陵连续十多年主办软件信息外包全球发展大会,围绕人工智能、5G、新能源、科技金融等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推动区域经济与省、市全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过去十年,广陵立足主城、建设主城、服务主城、发展主城,扛起主城区的责任使命。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广陵正围绕建设“好地方”核心区的重大使命,紧扣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定位,全力“超市均、保序时、争位次”,努力在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矢志争先、挑起重担。
9月11、12日,央视《24小时》《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对仁丰里“拜月仪式庆中秋”活动进行了报道。算上今年端午、七夕,今年以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频频亮相央视。许多观众看到了这条千年小巷里深藏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大呼“被惊艳到了”。
广陵区承载着扬州千年历史积淀,是“最扬州”元素的集聚区。仁丰里、皮市街、东关街、彩衣街、南河下……这些曾经破败杂乱的老街,如今已成为一扇扇打开扬州古城的人文窗口,一条条绵延不绝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长廊。
古城是扬州城市的“母体”、文化的源流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40年前,扬州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此开启了一场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十年来,作为扬州的主城区,广陵遵循“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理念,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复兴,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端午节,一场名为“嗨!皮市集”的创意集市在百年老街皮市街开幕。一条曾经破旧的老街,经过民风民俗的打造,迎来一波又一波玩家“打卡”。入夜,距离皮市街1公里的仁丰里小剧场迎来另一群打卡者。近几年,这里的各类剧目、实景演出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扬剧、清曲、民歌小调等多种形式,与小秦淮河畔的“绿扬市集”携手,很快跻身各大口碑类App榜单前列。
“置身广陵古城,‘入戏快、出戏难’,感觉就像生活在画里。”来过扬州的上海上电绿港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总监范国虎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期间计划带全家再去坐一次古运河游船,体会一次古人在月朗风清中听戏赏景的夜生活。
皮市街、仁丰里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有专家评价:“在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消费需求,注重审美偏好,始终与他们求新求变求异的思维同频共振,才能让古城生机勃勃。”
“古城十年改造复兴,不仅留住了魂、保护了根,最核心的是留下了人。”在扬州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春来看来,古城能留下南来北往的人,关键在于“烟火气”。很少有哪座城市像扬州这样,模糊了时间、空间与次元,超越了一方水土与现实面貌,让古城里的人把生活过成了一种审美。
不久前召开的广陵区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古今辉映示范区”,提出落实好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加快文化资源转化、突出文化品牌塑造,让古风今韵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未来,古城将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标杆和中国名城保护活化的新示范”为目标,着力把古城的资源“理出来、保起来、串起来、靓出来、活起来、传下来”,构建“全时域、全地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体系,打造古城的“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
长江沙头段有一片凸入江中的滩涂叫“人民滩”,以前很荒凉,只有一些稀疏的芦苇,周围江水浑浊。
过去十年间,广陵区把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文化向农村渗透,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如今,人民滩上村居整齐,一派田园风光;村民在“菜篮子”基地工作,在附近企业上班;“四好”农村路一直通到家门口,太阳能光伏工程让农民“晒着太阳挣钱”。
十年来,广陵区加快全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让50万人民稳定就业、出行便利、住上好房、增收致富,喝上放心水、吃上放心菜,呼吸到新鲜空气。十年来,广陵区扎实推进民生“1号文件”各项任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十年来,广陵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先后投入超2亿元对古运河、大运河广陵段沿线进行整治,一批砂石场、建材厂、废弃码头、五小类工厂关停并转,换来的是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运河生态绿岛。目前,大运河广陵段沿线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有7000多亩,成为江河交汇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扬州的主城区,广陵也是国企集聚之地。随着亚星、扬农、扬柴、联环药业等一批企业转制或退城进园,广陵区启动了旧城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工程,通过“双十”城建工程,推进老小区、老宿舍、废弃厂房“破旧立新”,让“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
如今,七里河这条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景观河,80多家小村企聚集地变身运河三湾风景区,总长14.01公里的大运河广陵段建成了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城区绿意盎然,乡村更是一片“深绿”。在沿江三镇,“乡村灰带”正加速变为“文旅美带”。长江边的头桥镇九圣村,被称为扬州城的“世外桃源”。今年端午、中秋两个小长假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木屋民宿“榴园”老板周柯说,8间木屋假期时单房一晚最高价超过300元,仍一房难求。
自2019年全村渔民上岸后,李典镇沿江村启动全省首个“渔文化产业社区”建设。驻村规划师小冯来自上海,他正在做渔民文化保护与渔民转产转业的研究与策划。他说,沿江村的原生态调节了城市紧绷的形态,在这里,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有机结合,是城市人的一片“心理留白”。
今年6月,总长51.2公里的沿江一号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串联起头桥、李典、沙头沿江三镇,一处沿江大花园、大乐园、大游园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广陵在与自然的相融中共生共长,城与乡、工与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成了世人向往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