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衢州 > 文字新闻
让传统手艺走向高端市场
发布时间:2022-10-08  来源:衢州日报  发布开发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月3日一大早,尽管天气有些闷热,但郑正华还是决定上山。他要去找几根合适的毛竹,为节后衢州农民学院的培训课准备教学材料。

  作为柯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近几年来,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振兴讲堂的竹编工艺公益培训上。“每年培训二三百人,能涌现一两个有心人,也是一种成功。九华山上不缺毛竹,这点传统手艺再不传承,那满山的毛竹真的要变成只能欣赏的风景了。”

  九华乡自古出篾匠,毛竹产品远近闻名,就连一把普通的扫把市场价都要比其他地方贵几块钱。从小耳濡目染,虽未拜师,但郑正华对篾匠那点传统手艺活烂熟于心,偶尔还能搭把手。

  2001年,郑正华从职校毕业后,和山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加入了闯荡大城市的行列,成为杭州一家知名电脑品牌的售后服务员。

  2008年,经过几年与市场的碰撞之后的郑正华想到了回乡创业。当时,上方村成立了竹木加工专业合作社,再加上邻村妙源“九华立春祭”知名度越来越高,郑正华意识到这里面有商机。回村后的郑正华正式拜师学艺,识竹、剖篾、编织,一点点地学。1982年出生的郑正华自称是村里“篾匠中最年轻的”。

  “传统手艺光靠传承不行,要活下去,一是要创新,二是要与市场接轨。”郑正华认为,真正能给人带来美感又实用的东西,还是有市场的。村里老一辈篾匠只会编织一些传统、低档的日常生活用品,附加值低。他利用自己懂电脑技术的优势,上网搜索各种竹编技法和竹编产品,然后进行深入研究,画出草图,再编写具体的编织技法。与此同时,他四处搜寻各种竹编老物件,并仔细研究技法。他最得意的几件老物件是花重金从日本旧货市场上淘来的。

  对传统技法做一些细节上的改造提升后,郑正华出手的产品让他的师傅自叹弗如。同样是一个果盘,郑正华讲究黄金分割的比例和造型的别致,在讲求实用性的同时,更具艺术观赏性。

  2013年,郑正华从网上看到一则广州市农科院公开征集一次大型展览会菜篮子的消息。与对方取得联系后,对方只提出要看具体效果。郑正华一连画了十几张草图,并与主办方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方案。与几位村里的老篾匠一起边琢磨边修改,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一只高2.1米(含提手)、直径1.2米的超大菜篮子成功出炉。同时又一口气编了两百多只缩小版的同款菜篮子。“主办方非常满意,说这些篮子抢了菜的风头。”此后,这家农科院就成了郑正华竹编产品的固定客户,还帮助介绍了不少生意。

  2016年,衢州一款青瓷被列入G20杭州峰会指定使用产品。厂家找到郑正华,请他设计一款茶托盘作为配套,要求美观、环保。郑正华在吸取当地原有编织工艺的基础上,用了3个多月时间,先后设计、修改了二十多套方案,光北京就跑了七八趟,最终得以在这次高规格的国际性盛会上亮相。

  这次打磨,让郑正华感受最深的是,传统不等于过时,关键在于产品要精细化、艺术化,还要环保,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此次成功,给郑正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2017年,郑正华成立了衢州悠然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通过参加展销、展览等活动,不断提高知名度。精致美观的竹编果盘走进了“一带一路”峰会会场;小巧玲珑的小蒸笼、水果篮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新设计的竹编面包篮成为北京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指定用品……

  继承传统,不断突破,走向高端,郑正华找到了一条让传统手工艺活化、市场化的新路子。

上一条:法书铁笔赞罗峰 华师大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在温州张璁纪念馆开展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