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在疫情防控主战场,在新城建设最基层……嘉定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勇毅前行。
奋进新征程,汇聚榜样力量;建功新时代,彰显典型担当。即日起,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嘉榜样”先进典型系列报道,激励嘉定广大干部强化比学赶超的志向追求,激发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铸就“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光荣与力量。
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城市中各式各样的建筑,这也是人们对一座城市最直观的感受。鳞次栉比的高楼、宽敞整洁的道路,反映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而这背后除了无数建设者的汗水浇灌外,更有管理者的辛勤付出。从工地安全到建筑质量,怎样更好地把蓝图照进现实,考验着每一位建设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嘉定区建筑业事务受理中心重大项目推进科科长战永林就是其中一员。
2006年,我进入嘉定区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嘉定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前身)工作,一干就是16个年头。期间,我先后在安全监督室、质量监督室、重大办等多个科室任职,见证并参与了嘉定新城的崛起。眼见着图纸上的一勾一画,一点点变成可观赏可触摸的美景,把愿景变成实景也成了我职业生涯永远的追求。
2004年,以“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目标的嘉定新城启动建设,而我2006年参加工作时,正是新城建设开始从图纸落地成为现实的大发展时期。我在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工作,担任安全监督员,重点工作是嘉定新城建设工地的安全监管。
那时,新城区域纳入区级监管的工地有100多个,我不是在工地检查,就是在去往工地的路上。我始终认为,不守牢工程安全这一底线,那么一切早完工、早出形象的口号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很快就发现了,原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并不够用。于是我开始恶补专业知识,仅一本《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就从头到尾细读了五六遍。人员管理、安全用电、危险作业区域防护条件、消防设施设置规范等重要条款我都烂熟于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长期的积累,也使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每到一处工地,一眼就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
要消除施工隐患,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将工作做在前端,能更好地便于后期管理。在工作中,施工方对待安全隐患往往会以“不太了解”“忘记了”为托词,我便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出《施工现场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十大问题》,提前介入施工方的开工申请环节。在项目审批时就把这本手册发放到施工方手中,由其对照检查,避免隐患的产生。事实也证明,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后续检查中,现场的隐患数量有了明显下降;现场处罚时,对方心服口服;落实整改时,也可以做到对照处理、对症下药。
除了日常的安全管理外,一些特殊时期的安全问题更加需要注意。每年夏天的台风汛期,考验着工地安全措施完善与否。2006年的台风“珍珠”、2007年的“韦帕”、2008年的“凤凰”,每到汛期,我和同事都要对工地进行更为详细的集中检查。冒雨进入施工现场,蹚过深浅不一的水坑,检查排水设施是否准备到位、塔吊是否松开限位、脚手架防护网是否绑扎牢固、人员是否撤离等等,一项项都要做到事无巨细。
生产安全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场事故,满盘皆输。”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也将一直是我职业生涯所有工作的核心与基础。
城市建设要出形象,抓好建设质量是关键。作为质量主监员、质量监督室副主任,在工程管理的工作岗位上,我利用好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及时发现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性建议,通过提前预防,在源头上遏制质量事故隐患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工程质量。
坐落于嘉定新城核心区远香湖畔的上海保利大剧院是嘉定新城的一张名片。2010年6月开工,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保利大剧院也是嘉定单体面积最大的文化场馆,内部约3.65万平面米的清水混凝土的墙面,是这座剧院最大的特色。
花了整整一个月,翻阅了几大本厚厚的设计图纸,在比较了设计方案后,我向施工方提出了样板引路,从混凝土分割设计、模板设计、预留埋件等方面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同时,我还建议施工单位对混凝土色泽、光泽、裂缝加以控制,统计分析清水构件上的不同种类机电、精装修末端预留孔洞,结合末端实物样例,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工作中,我发现,原来设计中的内装饰圆柱采用自然木材包裹,与我国消防相关规范冲突,便给出了采用“金属+涂层”形式的调整建议,并通过定制开模、型材加工、冷弯成形、丙烯粉末喷涂、木纹热转印等技术,有效解决了消防与立面效果冲突问题。
完工后的大剧院,充分体现了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无间融合的设计理念,水、风、光等自然元素在简单的几何空间中交融并织,幻变出丰富的光影层次。我经常会在傍晚散步至远香湖边,看着保利大剧院绽放出的绚丽光彩,四年来连续奋战的辛苦和疲惫也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上海市优质工程、文明工程、绿色工程、鲁班奖等诸多建筑业的荣誉,也是对我工作成绩的最大肯定。
2009年,悦合国际广场项目的质量监管交到了科室手中。按照工程设计,这一的基坑开挖面积3.7万平方米,周长近1000米,下挖深度挖深达到了19米。这么大的开挖体量,在当时嘉定的建筑业也属于凤毛麟角。由于周边环境复杂,对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更是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围护体顶部水平、垂直位移、墙体侧向变形、地表垂直沉降等等问题,都给我和我团队的监督工作带来了挑战。我和同事们通宵达旦的开始了对基坑围护项目的设计方案,围护结构、支撑结构、桩基和地层等问题开展分析,把握各要素的特点,甚至按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1:1的模型。采用数字模拟有效预测基坑变形,并通过分层分块的挖土方式有效控制了基坑形变,圆满完成了对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为软土地基同类基坑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经验。我还根据此工程的案例,编写并发表了《软土地区超深基坑的钻孔灌注桩支护结构变形预测及控制》论文,为此类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嘉定方案。
工作几年来,除了有新建项目外,老城区老房隐患排查修缮、新建住宅质量投诉核验处置,都是我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由南到北,算下来,平均年监督工作量超过300万平米。我始终认为,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关乎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建筑人对质量的追求永远没有上限。
202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五个新城”的发展目标,作为“五个新城”之一的嘉定新城被赋予了新的定义。通过北扩西联,规划面积由原先的122平方公里扩大至161.7平方公里。“打造沪宁发展轴上的枢纽节点、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成为嘉定新城新战略目标之一,而新一轮的发展也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2021年按照面向未来品质引领智慧出行车路协同、推进汽车“新四化”发展的要求,远香湖中央核心区“一环三路”智慧道路——白银路品质提升工程启动,我承担起了这一项目的具体实施。
这条智慧道路是超越既往城市道路标准的示范样板路,必须早出形象、快出功能,为嘉定智慧交通的发展打好基础,道路建设必须要跑出“嘉速度”。所以,当了解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精心、精密、精细打造集“智慧、文化、未来”于一体的智慧道路的愿景时,我也充满了斗志。
交通功能如何破难题,街道品质如何创新局?这些都是前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一方面赴人民广场、外滩、西藏中路学习身边“全要素”示范道路;另一方面赴电科院了解综合杆建设发展。同时向同行取经,赴久事集团了解智慧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赴汽车城集团了解车路协同硬件设施布设和实现路径。更重要的是走访白银路周边社区,征询百姓意见。题目很难,但走下去就全都是办法。
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建设,没有标准,无先例可循;受疫情、限电等因素影响,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施工期间,台风深度影响上海等问题,都给白银路建设带来了很大影响。
当时有人说,这个工程能够在2022年春节前实现通车就算创造了奇迹。我们倒排了工期,挂图作战,啃下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从基础硬件的建设,到系统调试匹配。最终,在2021年7月就完成了样板段建设,12月就实现了1.5公里的全线通车。当我坐在智慧交通数字驾驶舱内,白银路的各类交通信息和数字化控制跃然屏上,数字城市的未来让人感到惊艳。
作为建设者,我深感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像是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抚养长大。眼看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觉得自己付出的每一滴心血和汗水都值得。
“深学笃行办实事,风鹏正举开新局。”每一个建设人都在嘉定新城的土地上书写有温度的答卷。我依然要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向着争当高质量发展标杆、打造上海新城样板、激情谱写现代化新型城市的远大目标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