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赵忠贤、林海青、陈仙辉、向涛等2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溧阳,聚焦“超导新材料”领域。今年以来,毛明院士工作站落户溧阳高新区;陈立泉、成会明、孙世刚、蔡荣根等院士多次来溧,聚焦量子引力、动力电池等领域,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院士专家为何频频青睐溧阳?正如他们所言,溧阳是一座开放、创新、活力、宜居的品质城市。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无论是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还是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又或是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在溧阳落地生根,一支支创新创业队伍在溧阳奋发激扬,一个个新创意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一条条产业“新赛道”开辟未来新前景。
正如院士所说,既要围绕产业链发展创新链,又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近年来,溧阳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流程、降低门槛,用一系列好政策、好举措点燃了许多人创新创业的激情。也正是通过不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创新营造良好生态,才能呵护创新创造激情,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大好局面,推动创业创新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
创新发展之道,关键在得人。溧阳广聚天下英才,先后集聚16位院士、20 余位国家级重点人才、116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年均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对接产业用工3万人以上。随着人才“向心力”的不断增强,千千万万想创业、敢创新、能创造的奋进者在溧阳各展其才、尽显身手,为溧阳经济社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人才是创新之本,只有依靠人才,创新才能有血有肉。走在充满创新活力的溧阳大地上,院士们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更加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厚植创新创业土壤,积极搭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类平台,为人才做好服务。要用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吸引人,降低创业门槛和落户门槛,让人才在这里能干事、干成事。要用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留住人,高品质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精细化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免除人才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干事创业。
以创新为引,催生创造新动能的“孵化器”。近年来,溧阳着力打造“2+2+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体系,随着动力电池、绿色精品钢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电网、智能装配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逐渐清晰,如何做足“X”文章变得迫在眉睫。
找准正确方向,集中力量、加强攻坚,走出具有溧阳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院士齐聚溧阳,似乎正预示着又一个新兴产业即将在溧阳开花结果。要写好“X”这篇文章,离不开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既要推动产业链的延伸、补充和强化,又要促使消费端的接受、转变和适应;要写好“X”这篇文章,需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在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的同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搭建起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生态。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在院士目光又一次聚焦溧阳之际,在院士把脉献策之下,发挥创新动能、增强人才引力、写好“X”文章,溧阳必将能在“科技创新、人才驱动、产业发展”这盘棋中走好每一步,在奋力打造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征程中汇聚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