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文,是萧山的未来。这其中,文化,是灵魂,它既是创造萧山过去辉煌的精神的内生优势,也是提升萧山魅力值的软实力。
二十年前,外界啧啧称叹的只是萧山的经济实力;二十年后,跨湖桥悠长的文明遗存,“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吃苦耐劳”的萧山性格,文明包容的市民素养,独具匠心的“文化管家”,甚至是乡村街坊里的精致博物馆,哪一处不让人点赞。
萧山这座城市的灵魂,一步步从历史的积淀里走来。二十年来,萧山先民留下文化土壤逐渐清晰、逐渐丰满,成为萧山传承发扬的精神财富;二十年来,生生不息的城市灵魂,在产业的迭代和城市的更新中,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产生新的活力,成为萧山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文化铸魂
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练萧山气质
每座城市都有历史,萧山的历史更加久远一些。
2002年,跨湖桥附近发掘出土的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7000-8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5.6米长、最宽处53厘米的一叶扁舟保留完整,是萧山先民与自然斗智斗勇的实证。
2004年,跨湖桥文化命名,极大地鼓舞了萧山人的文化自信。在这片土地上,人类已经奋斗了8000年,陆续出土的陶、石、骨、木器,被萧山人奉若珍宝,这些朴素的器具里,是印刻在萧山人骨子里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一方面是抢救性地发掘,一方面湘湖的保护与开发,萧山人选择了就地保护。2009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馆,低于水平面的完美设计,让独木舟与湘湖的纯净水域浑然一体,成为可以亲近“触摸”的人文源头。2020年1月,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完成改造升级后重新亮相。常设展区面积增加了,馆内文物从100多件增加到300多件;互动体验更新了,从看一看到试一试,沉浸式体验打通了与先民产生共情的时光隧道。
与跨湖桥文化一样,在这二十年中,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越走越近。励精图治的越文化、细腻的宋文化、沟通南北的运河文化、奔竞不息的潮文化,渗透在萧山气质里。
城山怀古,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创业的人、奋斗的人。贺知章回的故里,杨时开挖、魏骥疏浚的湘湖,点燃中共农运革命火种的衙前,一个个文化传承点,被深度挖掘重新打磨,又走出历史。
今年,一直隐匿在城区里的城河,也亮了。江寺、祇园寺、梦笔桥等古建筑的身影倒影在穿城而过的古运河里,格外有镜头感,斑驳的灯影投射在石板桥面上,萧山的古韵就出来了。
萧山人、新萧山人、来萧山的人,一次次地与历史交流,汲取智慧与力量。
在这二十年中,我们也用实干诠释着现代萧山人的精神特质。
2003年拉开一期大幕、2016年10月完美收工的湘湖保护与开发,不仅在现实中圆了萧山人一个湘湖梦,也在精神上再一次诠释了萧山人真情、实干的务实品质。征迁建设很难,萧山的干部敢啃硬骨头;保护与开发兼顾很难,萧山的工匠不怕与细节较真。
2015年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主场馆在萧山;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在萧山;2018年2月亚运村落户萧山。萧山人的热情一层层被点燃。从场馆建设,到完善配套,再到文明素养,萧山人的大气包容、务实谦和,一次次向世界说明,这是一个有担当、有效率,想干事、能干事的城市。
在这二十年中,人文精神如同照进萧山发展的一道光,照亮了萧山,也成为凝聚世界各地萧山人的情感和力量的磁场。2005年“百名乡贤看萧山”;2017年,首届萧山人大会启幕,800位乡贤从五湖四海赶来探亲。惊异于萧山从县城到国际化城区的巨大变化,回乡的呼唤强烈且现实。《首届萧山人大会宣言》号召乡贤们传承萧山文化基因,以强毅之力行其志,以明达之智争其先,手把红旗旗不湿,破浪前行创新绩。这些年,新乡贤已经成为萧山振兴的“合伙人”,共同富裕的“带动者”。无论何处的萧山人,在萧山特有的文化熏陶下,凝心聚力,同心筑梦。
以文化城
在文化浸润中传递萧山温度
每座城市都有名片,萧山的文化是一张金名片。
2009年春,全面启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品牌萧山金名片、素质文明金钥匙、百姓文体金锣鼓、文化传播金翅膀、文创产业金凤凰等“十大金色文化工程”。镇里建起了艺术团、村里建起了俱乐部、人人都是参与者,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精品精英不断涌现;各镇街、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亮出了各自的特色品牌,形成了萧山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把文化当做城市的品牌来打造,文化成为萧山惠民富民的精神内涵不断强化。2013年,萧山着手建设农村文化礼堂。7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金名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地标。2020年12月,点缀在乡野阡陌间的340座文化礼堂,萧山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全覆盖的总目标,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基层的文化礼堂,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是群众文化的孵化器、社交圈。“文化管家”,把文化作为一个项目来打理。戴村镇“文化管家”的手机里联系着周边2000多个村民的文化需求,线下统筹着排舞、合唱、腰鼓、摄影等六大类十余门文艺培训课程。北干街道星都社区,“文化管家”利用城市书房,积极开展文化沙龙、文学分享会、朗诵会等活动。
瓜沥七彩社区提前勾画出未来生活的模样。社区礼堂、共享书房、文化客厅、幸福学堂、运动中心等多个社区生活圈模块功能以数字化的手段串珠成链,“场景混合”“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让百姓们的文化生活更加轻松、精致。
丰富的文化活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萧山人的生活充实有情趣。“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萧山最普通的日常里,文化也可以是下里巴人的精神追求。文化浸润的更深意义,则在于以文化人。
9月20日,第二十个公民道德日的萧山活动现场,礼貌谦和蔚然成风。文明素养,美德向善,是萧山人推崇的品质。2010年,萧山启动了首届“美德标兵”评选,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打造“好人文化”,挖掘“小人物”的闪光点,传递身边的正能量,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美德档案总馆,共接收美德档案17669件,评选表彰“美德标兵”71位(含团体)。此外,萧山区已有2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位浙江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3位杭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5位全国好人、27位浙江好人、79位杭州好人。
萧山的文化土壤里,平凡的你我身边,时刻涌动着“向善”的力量,点亮千家万户,散发着这个城市的亲切温度。
文创激活
在创作创新中点燃萧山活力
每一代人创造的文化,是时代留给后人的财富。
回首过往,文化财富要继承得精准。
2006年,楼塔细十番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在浦阳镇仍有流传翻九楼技艺,入选。2014年,河上龙灯盛会,入选。此外,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得到尊重和保护。截至2022年3月,萧山区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0项。
文化遗产作为先民留给萧山的非物质财富,萧山极其珍惜。一方面,推动文物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存”在当下,走向未来。另一方面,探索非物质遗产的市场化之路,让“记忆”变“经济”。
G20杭州峰会期间,“丝绸画缋”手包作为国礼赠送给东盟各国首脑夫人。丝绸画缋的技法,就是萧山非遗之一。从一个不起眼的家庭作坊,逐步蜕变成区级非遗文创骨干企业,天缘布艺探索的非遗产业化之路给了众多非遗传人信心:情怀和效益,可以兼得。截至2022年8月,我区非遗文创及衍生品系列23大类、产品类型100余种。
面向未来,文化财富要创造得丰厚。
这几年,蜀山湖东村旧厂房改造的WAKE UP幻行艺术空间成了小红书上的热搜地点;城区五七路口古早仓库改造而来的东巢艺术公园,集合了创意办公、精品集市、剧社演艺等文创达人。新鲜的创意、潮玩的形式、国风的重生,萧山的文化产业园里激荡出火花。
到 2022年,全区有区级文化产业园16个,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市级2家。规上企业150余家,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5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挂牌)5家,逐步形成以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动漫游戏、文化演艺、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与文化产业相呼应的是文化作品。经过20年的积累、沉淀,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伯年国艺”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高帆杯“行走中国”全国摄影大赛等“国字号”文艺品牌落户萧山。创作出富有萧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长篇小说《大围涂》,长篇小说《刺刀》荣获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莲花落表演《紧急会议》摘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桂冠,绍艺中心创排的《火种》等剧目多次获得省市各类奖项。
厚重不失灵动,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时代魅力,是萧山呈现给世界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城市的品格、温度、活力。厚植底蕴,萧山将全力以赴打造高品质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涵养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为“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注入时代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