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稻浪滚滚。眼前的7200亩连片稻田已进入抽穗扬花期,在当涂县粮食主体功能区的南圩生成了一幅丰收大图。
“预计11月10日以后就可以收割。今年夏季遭遇高温旱情,但小田变大田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给力,预计亩产量仍可达到550公斤。”经营这片田地的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林表示,目前,正在加强田间管理,检修保养农业机械,力争稻谷高产,确保颗粒归仓。
“当初之所以流转这块地,就是看中了小田变大田的潜力。”夏金林说,原来这是一块低产田,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发生渍涝灾害,加之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追求效益的角度出发,摆在夏金林面前的路子有两条,一条是改养河蟹、小龙虾,另一条是下苦功夫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产粮、产好粮。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农田零星、分散、面积小,给耕种带来诸多不便,不利于机械化种植,导致种地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将零散的地块合并成大田。经过田块拆零并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800多块小田变成了43块大田,有效耕作面积增加了350亩。
小田变大田后,公司逐年加大投入,并争取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土地整理复垦资金,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条件改造,通过架设电网,修筑机耕、田间道路,建造桥、涵、渠、闸,开挖清淤,种植防护林等农田水利措施,实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
经过“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改造,水稻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成为可能。小田变大田前,只有旋耕、收割实现机械化,机械化率不到40%。小田变大田后,实现了从育秧、插秧、施肥、喷药、收割、运粮、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机械化率实现100%。
说起全程机械化,夏金林自信满满。推行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从实现零的突破,到成为全省机械化育秧插秧最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购置3台大功率无人机,实现了全程无人机施肥喷药,可节约人工20余万元。原先生产道路老化,收割运粮,都是靠人工,现在收割,农用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收割机收割后直接散装输送至农用车,再运至烘干厂房直接入仓烘干,每年节约蛇皮袋5万个以上,节约人工费用30余万元。目前,公司拥有育秧机组4台套、插秧机13台、农用车8辆、旋耕机3台和日烘干能力达到450吨的烘干设备16台套。
机械化是科技化的前提。公司依托中国农大、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持,走产学研发展道路,承担了科技部星火计划以及省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20多项绿色优质水稻科研项目,既实现了稳粮增粮目标,单位面积产量高出周边区域20%以上,年产优质稻谷3500多吨,可养活16000人,又大大提高了种粮比较效益。该公司也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农业集团。
如今,公司走上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建有现代化的粮食烘干、粮食加工、粮食储藏车间1万平方米,日产80吨大米、2000斤菜籽油,“南北圩”稻米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省名牌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省著名商标,通过有机认证、绿色认证,最高档次的稻米卖到每公斤17.6元的好价格。眼下,公司正围绕优质水稻单品种种植,着力打造标准化基地,已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为水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