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崇明区 > 文字新闻
三代林业人的故事,告诉你“崇明的绿”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2-09-19  来源:上海崇明  发布开发区:上海崇明工业园区

  走进崇明,举目四望,草木葱茏、万木峥嵘、绿影婆娑。

  这里位于长江入海口,这里的土地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而如今,在一望无际的沙地上培育出了一片绿洲,筑起一湾绿色生态屏障。

  这个故事,有关57.7万亩林地、30.55%的森林覆盖率和一群林业人40多年的光阴。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崇明的沿江沿海堤岸光秃,没有一处像样的绿化地段,内陆河、路、沟树木稀少。”区林业站的石富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第一代”林业人,他向记者描述着造林前的崇明:“以前出门在外,风一吹,有时夹杂着泥沙,水土流失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1979年,崇明县政府成立了县属林业站,专职负责植树造林、绿化海岛的工作,并在当年开展第一次林业资源普查。普查后根据崇明特征,开始大量种植水杉,建设防护林。水杉树作为喜光的速生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种植存活率高。石富超告诉记者:“当年最难的就是树种不合适,崇明的土地土壤普遍存在碱性、质地黏重等‘先天不足’。那时候就进行过各种筛选试验,开辟了好多‘试验地’,最后选择了水杉这类容易存活的树种。”造林刚开始的时候,给农户发放水杉树苗,让农户在沟边、路边种植,每100—150亩的农田四周有一行树,形成农田林网化,不仅起到调节田间小气候,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近地面层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状况更适合农作物生长,并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河镇金桥村植树七年后的粮食常年亩产达到了2011斤,常年亩产增505斤,该村的一生产队,是村植树最多的一个队,粮食常年亩产更是达到了2235斤,名列全乡之首。

  为起到防风护堤的作用,1985年崇明开始加强沿江沿海防护林营造,建起抗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有一年遇到了12级台风,也没有发现堤上树木被吹翻的现象,相反的,这些树林阻挡了风力,还有截留雨水的作用,确保了大堤的安全度汛,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得益于这些年的大面积造林,当时崇明的水土流失情况进一步减少,土壤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较完善的具有综合效益的郊区防护林体系。

  到1989年7月开展第3次林业资源普查之时,崇明江海堤造林已有约8179亩,全县共计树木934万株,林地面积达到11万亩,林业覆盖率提高到9.7%。1992年,林业部授予崇明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至此崇明岛长江南沿百里江堤已建成一条东西绵延不断的“绿色长龙”。

  “记得那时候在滩涂上种树,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中,种植的效率很低,难度又高,但大家都坚持克服下来了。通过选择耐水湿树种,严格掌握种植季节,避开大潮汐时间,这样就不会把刚栽好的树冲走。种植前把滩涂上的互花米草清除,避免争夺养分,影响树木的生长。”石富超向记者说起造林时遇到的困难,“后来又遇到病虫害,大面积的树叶被吃掉,大家都很着急,放弃休息时间,一起组织乡镇养护人员去林子里喷洒药剂。当然,现在科技发达了,都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挂诱虫板,安装杀虫灯等,使用生物农药,在保护树林的同时也保护环境。”说着说着石富超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林地里和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我想未来的崇明,一定是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可享受、可利用的林地资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石富超满怀憧憬想象着未来的崇明,这也是他从事林业工作近40年来一如既往的目标。

  2001年,崇明开启“生态岛建设”道路,第一个排上日程表的就是植树造林。大面积“泼绿”造林也由此拉开新的序幕。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生态保护”“生态建设”成为全崇明的广泛共识,而高质量的植树造林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崇明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加大林业建设力度,促使全区绿化在总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形成由“以林养林、以房建林、以项目促林”三种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参与林业建设——通过以林养林的方式鼓励农户和单位从事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济林建设;通过以房建林的方式,在大型片林规定区域内,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建设;通过以项目促林的方式,进行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盈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通过三种模式相结合,崇明林业建设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的是空气质量持续优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清洁稳定。历年的资料显示,2003年崇明森林覆盖率仅为16.8%,到2009年,崇明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51%,成为当时上海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

  时间来到2013年,为扩大上海市林地规模和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市政府下达崇明三年林业建设任务,至此,崇明开启新一轮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通过三年一轮的林业建设计划,逐年为三岛添“绿衣”。崇明在提高林地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林业建设质量,通过选择适地树种种植等方式,不仅优化了土壤,也改善了林分结构。2015年底,崇明区森林覆盖率已有22.51%。

  “在2015年之前,我们造林以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居多,大部分是公益林。但传统的‘小规格、高密度、兵营式、单品种’的造林模式已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风貌提升的现实需求”。区林业站孙力作为“第二代”林业人,参与了生态廊道规划和建设。“再后来,我们在公益林景观改造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生态廊道应运而生。目前,我们已建成近8万亩生态廊道。”

  崇明环岛运河,排排榉树郁郁葱葱,一片片乌桕绿意盎然。乔灌木错落有致,林间小道蜿蜒曲折。既可远观成片林海,亦可走进其间感受生态空间。“自2019年起,崇明区在陈海公路及环岛运河沿线大力发展市级生态廊道,不仅发挥了林地防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也进一步丰富了林地建设的内涵和效益,叠加景观、休闲等功能。”孙力举了个例子,自崇明区启动生态廊道项目建设以来,东平镇就把“梅花”确定为廊道的主要种植品种。在镇域主要道路北沿公路沿线种植梅花面积共计800多亩,近10个品种,数量达17000余株。同时,还精心打造了报春”“梅林香径”“清潭梅影”等花园景观,举办崇明东平梅花文化节,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赏梅。

  不止东平镇,崇明各乡镇在建设生态廊道方面注重构景布局、融入艺术文化和个性创造,将林旅、林体、林文相结合,成为打造崇明生态亮点的重要载体。

  “刚开始建设生态廊道的时候,我们工作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状态,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生态廊道建成后,很多老百姓带着孩子在林地里散步游玩,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城市氧吧。”孙力说,作为一个亲身参与其中的人,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记者从他炽热的眼神中看到对林业抑制不住的热爱:“我们植树造林是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服务的。但说到底还是为了老百姓,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感受自然风光,放松心情、放慢脚步、静心享受田园生活。”

  走进庙镇合中村的开放休闲林地中,就像来到一个公园。一条条蜿蜒小径在林间延伸,勾勒出曲径通幽的景象。沿路还设置了休闲座椅、避雨亭廊、观景平台、观赏廊架、地图标识等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康养的绿色生态空间。

  刘梦琳是刚加入林业站的“新人”,也是崇明“第三代”林业人。她告诉记者,开放休闲林地是近年刚开始建设的,对之前的生态公益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景观改造,通过增加“四化”树种、观赏性植物、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全面功能融合,营造林景结合、廊园交织、自然野趣的郊野风光,为市民打造生态、生活相互渗透,开放度高、感受度高的城市森林游憩空间。

  “崇明林业发展时间并不长,我们能看见的成片森林,大多数都是这几十年种的,崇明拥有整个上海30%左右的林地面积,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55%,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并且随着这两年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对森林的养护也越来越重要。”刘梦琳告诉记者,最近她正在参与编写崇明区林长制。所谓林长制就是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制度,构建全域覆盖的林业绿化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确保林有人造、绿有人建、树有人管、责有人担。

  说起崇明林业未来的样子,她充满期待:“随着科学的设计规划和养护管理,林地里的植被层次以后将更丰富。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我们将挖掘经济效益,比如发挥一些特色树种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满城的生态新美景,成为未来世界级生态岛的标志。”

  满眼皆绿、鸟语花香、天然氧吧……这是人们对绿岛崇明的感受和评价。四十多年来,三代林业人,在滩涂里播种,在路沟里栽绿,创造了荒滩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一代接着一代干,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上一条: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召开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