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浦东新区民政局借编撰慈善公益蓝皮书的契机,建立了浦东慈善公益智库,搭建平台,邀请专家学者进一步关注关心并研究浦东的慈善公益事业。此次新区民政局主办慈善公益智库中青年学者沙龙,旨在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引入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奋斗在浦东慈善公益领域一线的实务工作者进行切磋交流,为浦东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青年学者沙龙采用“实践案例”“学者论道”“互动讨论”等板块,一方面邀请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的伙伴分享实践案例,提出困惑;另一方面邀请学者结合理论提出建议,会同从业者共同观察讨论、碰撞思想、激发灵感,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首期沙龙围绕“五社联动”中的“社区资源”与“社区慈善发展”开展讨论。来自浦东新区善行公益服务中心的张佳华分享了“慈善超市发展与社区资源联动”案例,来自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朱磊分享了“联动社会资源 共创社区美好生活”案例,深度探讨了社区中的慈善公益组织如何联结社区资源、培育社区公益力量,营造社区共商共治氛围。
针对两个实务案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有财结合2021年参与浦东慈善公益蓝皮书研究时对浦东社区慈善的深度研究,为浦东社区资源联动推动慈善公益发展现场支招。上海外国语大学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则从上海社区治理的角度提出了真知灼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代表处秘书长李军、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王宛馨也结合自身工作和实践思考提出了行业观察,为下一阶段持续联动社区资源,助力社区慈善发展出谋划策。将定制服务送到“家门口”,实现企业服务“零距离”。近日,“施文英服务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高桥服务驿站”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工作室助力浦东引领区建设、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
“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我们是一家扎根高桥三十年的环保企业,主要从事新材料的开发,由于是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每年申报的项目很多,对政策服务的需求很大。现在‘家门口’开了服务驿站,有专业团队对接,还能提供送政上门服务,企业办事更便捷高效,让我们发展势头强劲。”金由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助理黄竹君高兴地告诉小布。
高桥、高行、高东镇“三高地区”石油化工企业云集,集装箱物流企业更是星罗棋布,企业对准入和监管的政策需求强烈。作为施文英服务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首个驿站,“高桥服务驿站”将服务企业与问计问需相结合,结合区域实际,以点带面,建立起“定点、定期、定制”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
一方面通过定点挂钩,为高桥、高行、高东镇分别配备由一名工作室成员与一名属地市场监管所干部组成的专人服务小组,通过简单问题及时解决、复杂问题协调解决、疑难问题调研解决的跨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做到定期对接,通过服务驿站打通市场监管局以及街镇招商部门、各企业家等不同部门、群体之间的横向沟通渠道,开展咨询服务、政策宣讲以及需求调研等活动。此外还提供定制服务,针对三高地区化工类企业较多、特种设备使用企业较多的区域特点,为涉及前置许可的企业提供登记指导,在把好注册关的同时,全流程指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职责。
“通过‘三定’服务模式,能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让企业的问题在‘家门口’就得以解决。接下来,我们也将根据区域板块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拓展驿站数量。”施文英介绍。
今年7月,工作室接到高桥镇招商中心来函,反映辖区内有41家公司拟办理注销登记,但因为公司设立时间久远,存在一些历史问题,导致无法顺利注销。看着字里行间的“急、难、愁”,施文英带领工作室年轻骨干第一时间赴现场答疑解惑。回到单位后,又进一步汇总企业的需求和业务骨干们的建议,使“零距离”服务驿站框架快速成型。不仅将服务平台从“登记窗口”送到“家门口”、服务内容从许可向监管拓展,还将服务对象从小微企业向更广主体拓展。
通过“零距离”驿站式服务,施文英工作室向高桥镇招商中心和企业面对面宣讲了《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的有关内容,并现场答疑、分类处理,不久,41家公司的“退出难”问题得到了批量解决。
招商中心负责人表示,工作室通过现场办公的方式,为企业精准化解难题,在助力安商稳商、帮助市场主体提升活跃度和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